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浦银国际证券 | 阳景,胡泽宇 | 维持 | 中性 | 一季度业绩符合预期 | 2025-05-06 |
荣昌生物(688331)
公司1Q25业绩符合预期。维持“持有”评级及目标价(港股29港元、A股人民币40元)。
1Q25年收入大致符合预期:公司1Q25年实现收入人民币5.26亿元(+59.2%YoY,+4.9%QoQ),主要由RC18、RC48产品收入贡献,大致符合我们预期和市场预期。按照公司此前给出的全年30%YoY收入指引,1Q25约占全年收入24%,亦符合我们预期(主要由于通常1Q25在季节性上来说属于销售较低的季度)。毛利率为83.3%(vs.1Q24:77.5%,4Q24:80.4%),同比环比均提升明显。
1Q25费用管控和净亏损均符合预期:1Q25研发费用为3.29亿元(-0.7%YoY,-14.9%QoQ)。此前公司在年报业绩会上提及全年研发费用将控制在13亿元以下,目前一季度研发费用已占据该指引的25%。销售费用为2.51亿元(+33.7%YoY,-23.1%QoQ),销售费用率为47.7%,符合公司全年销售费用率低于50%的指引。管理费用为9千万元(+21.4%YoY,-7.1%QoQ),管理费用率进一步降低至17.1%(1Q24:22.5%,4Q24:19.5%)。得益于上述费用管控得当,1Q25归母净亏损为2.54亿元(-27.2%YoY,-0.9%QoQ),符合我们和市场预期。此前公司指引2025年全年净亏损控制在10亿元以下,我们认为公司正在朝该目标稳步推进。
一季度现金消耗较少:截至3月31日,公司货币资金为7.22亿元,较2024年底7.62亿元仅略有下降,我们认为这反映了了公司目前绝大部分现金流支出可被商业化收入所覆盖。此前公司在年报业绩会上表示2025年公司需补充的现金资金仅需几亿元,按照目前的趋势,我们认为该现金管控目标可较为轻松达成。此外,我们注意到公司在公告中披露2025年度拟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申请总额不超过人民币55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我们预计2025年公司现金流补充方案或仍以银行授信为主。
维持“持有”评级和目标价(港股29港元、A股人民币40元):我们将2025E/2026E/2027E净亏损预测轻微调整+0.6%/+1.0%/-1.9%,主要由于轻微上调收入预测和微调毛利率预测所致。基于我们的DCF估值模型,(WACC:10%,永续增长率:3%),维持公司“持有”评级和目标价29港元(港股)和人民币40元(A股)。我们认为目前公司处于合理估值区间,若后续泰它西普成功实现出海,则公司股票有望迎来上调机会。
投资风险:出海授权延误或失败、现金流消耗大于预期、销售未如预期、研发延误或临床试验数据不如预期、竞争激烈。 |
2 | 浦银国际证券 | 阳景,胡泽宇 | 维持 | 中性 | 泰它西普三期MG数据积极 | 2025-04-16 |
荣昌生物(688331)
币40元,维持“持有”评级。
泰它西普中国3期MG数据公布:近日公司于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年会现场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泰它西普用于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中国3期试验结果。数据显示,在114例中国患者中,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98.1%患者重症肌无力日常活动评分(MG-ADL)改善≥3分,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跨试验比较结果显示,泰它西普较艾加莫德疗效或略胜一筹:尽管目前泰它西普尚未和艾加莫德进行三期头对头试验,在数个艾加莫德已公布数据的试验中,我们认为泰它西普此次披露的中国3期MG试验和艾加莫德国外3期ADAPT NXT试验更具可比性,原因在于两者临床试验终点较为相似(前者采取24周MG-ADL评分较基线平均下降幅度作为首要终点,而后者采取21周MG-ADL评分较基线平均下降幅度作为首要终点)。疗效方面,泰它西普试验组(n=57)MG-ADL评分在24周治疗后较基线降低5.74分,而艾加莫德在ADAPT NXT试验中,固定疗程试验组(n=17)MG-ADL评分在21周治疗后较基线降低5.13分。此外,MG-ADL较基线下降至少3分/5分/8分患者比例,泰它西普为98.1%/85.2%/33.3%(24周数据),而艾加莫德为94.1%/88.2%/17.6%(21周数据),看起来在降低3-5分水平两者疗效相似,但在降低8分或以上水平,泰它西普看上去更好,这或许与泰它西普控制上游B细胞存活分化的机理有关。考虑到泰它西普病人病情更为严重,包括MG-ADL基线评分更高(泰它西普10分vs.艾加莫德固定疗程组8.1分)及前置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抗胆碱酯酶比例更高,我们认为泰它西普或许在疗效上较艾加莫德略胜一筹。安全性方面,泰它西普试验组严重不良事件为7%(4/57),略高于艾加莫德在ADAPT NXT试验中的5.9%(1/17),但低于其此次中国3期试验的对照组;泰它西普试验组上呼吸道感染比例为21.1%(12/57),显著高于艾加莫德11.8%(2/17),但低于其此次中国3期试验的对照组。此外,我们注意到泰它西普说明书上不推荐肝功能损害患者使用,而艾加莫德专家建议明确提出肝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综合上述两点,以及考虑到两款药品均已有大量真实世界人群使用,我们认为泰它西普和艾加莫德均具备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尽管泰它西普是长期可持续用药,而艾加莫德是周期性用药),但艾加莫德或许在肝损伤患者中具备更好的安全性。
短期MG商业化放量有待验证:尽管积极的三期数据带来了MG商业化机会,但考虑泰它西普MG适应症纳入医保时间预计在2026或2027年,较艾加莫德进入医保晚2-3年,我们认为短期MG商业化放量仍有待验证。目前艾加莫德静脉注射剂型已于2024年正式纳入医保,皮下剂型有望于2026年加入医保,预充针剂型预计将于2026年获批(预计2025年递交NDA)。公司此前指引泰它西普预计将于1H25获批,若于5月31号之前获批,可通过年底医保谈判于2026年将MG纳入医保,否则则需要等待至2027年方可正式纳入医保。此外,公司仍需要时间搭建神经自免推广团队,差异化的商业化竞争策略有待进一步厘清。再其次,石药的巴托利单抗亦有望于2025年获批MG适应症。因此,我们认为在泰它西普未被纳入医保前,激烈的竞争格局或许将为其商业化带来一定挑战。
维持“持有”评级,上调目标价至港股29港元、A股人民币40元:我们将2025E/26E/27E净亏损预测下调3%/8%/17%,主要由于轻微上调泰它西普销售预测,包括上调MG适应症销售预测及成功率。基于我们的DCF估值模型,(WACC:9.7%,永续增长率:3%),我们得到公司新的目标价29港元(港股)和人民币40元(A股),维持“持有”评级。
投资风险:出海授权延误或失败、现金流消耗大于预期、销售未如预期、研发延误或临床试验数据不如预期。 |
3 | 华安证券 | 谭国超,任婉莹 | 维持 | 买入 | 泰它西普适应症拓展,公司四季度减亏明显 | 2025-04-02 |
荣昌生物(688331)
主要观点:
事件
2025年3月28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7亿元,同比+58.54%;归母净利润-14.68亿元,同比减亏2.84%;扣非归母净利润-15.08亿元,同比减亏2.31%。单季度来看,公司2024Q4收入为5.08亿元,同比+62.05%;归母净利润为-3.97亿元,同比减亏17.4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10亿元,同比减亏14.98%。
点评
收入增加,投入趋于稳定,费用率大幅降低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毛利率为80.36%,同比+2.93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167.44%,同比-52.36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55.26%,同比-16.32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89.69%,同比-30.93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18.45%,同比-9.64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4.05%,同比+4.54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1.14亿元,同比增加3.89亿元。公司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使费用率整体大幅降低。
肿瘤自免商业化经验累积,准入医院数量不断扩大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已超过800人,作为全球首个SLE治疗创新双靶生物制剂,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已完成超过1,000家医院的药品准入。公司肿瘤科商业化团队已有近600人,已完成超过1,000家医院的药品准入。商业化团队经验不断积累,准入医院数量稳步增长,促使产品销售额稳步提高。
泰它西普适应症拓展,陆续推进给药随访
公司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正在中国及美国进行针对多种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并取得了多项积极进展。泰它西普的类风湿关节炎(RA)适应症在2024年7月获得NMPA的完全批准;重症肌无力(MG)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在2024年8月达到临床试验主要研究终点,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向CDE递交上市申请,海外的重症肌无力(MG)三期临床试验在2024年8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目前入组工作持续进行中。此外,泰它西普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IgAN肾病等其他适应症的临床也在推进随访工作。维迪西妥单抗在尿路上皮癌(UC)、胃癌(GC)及乳腺癌(BC)的单药或联合PD-1的适应症临床数据也在学术会议上进行披露。
在研管线布局ADC及双抗,2期临床进行中
早期在研管线中RC88(MSLN ADC)、RC148(PD-1/VEGF)均推进至2期临床阶段。RC88的结构包括MSLN靶向抗体、可裂解连接子以及小分子细胞毒素(MMAE)。其作用机制与维迪西妥单抗类似,可通过靶向结合MSLN阳性的肿瘤细胞,介导抗体的内吞,从而有效地将细胞毒素定向传递给癌细胞,实现较好的肿瘤杀灭效果。公司正在中国推进一项RC88联合PD-1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II期临床试验,截至本报告期末,已完成患者入组工作,正在进行给药随访。RC148是一种靶向PD-1和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是公司双特异性抗体平台首个进入IND阶段的产品。公司正在中国进行一项评价RC148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肺癌的II期临床研究。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22.5/30.1/3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1%/33.7%/24.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5/-5.6/-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7%/46.7%/89.3%。我们看好公司ADC平台的持续研发及出海进程、泰它西普在自身免疫病领域的拓展能力,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销售不及预期风险;研发审批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新药研发失败风险;政策不确定风险。 |
4 | 浦银国际证券 | 阳景,胡泽宇 | 维持 | 中性 | 近期重点关注泰它西普三期MG数据 | 2025-04-02 |
荣昌生物(688331)
公司2024年业绩符合预期。维持“持有”评级及目标价(港股26港元、A股人民币35元)。
2024年业绩符合预期: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人民币17.1亿元(+58.9%YoY),包括产品收入17亿元(+61.9%YoY),符合此前业绩预告,其中RC18实现产品收入9.7亿元(+88%YoY),RC48实现收入7.2亿元(+36%YoY);全年净亏损为14.7亿元(-2.8%YoY),接近此前业绩预告。全年产品销售毛利率79.8%,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得益于商业化收入的扩大,销售费用率降至55.5%(vs.2023年:72%),行政费用率降低至19.4%(vs.2023年:29.1%),研发费用率降低至90%(2023年:121.4%)。
泰它西普MG适应症国内预计于1H25获批,重点关注AAN大会口头报告三期MG数据读出:4Q24泰它西普实现销售收入约3.2亿元(~+123.1%YoY,+18.5%QoQ),2024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7亿元(+88%YoY)。2024年泰它西普商业化团队维持在800人左右的稳定规模,截至2024年底,泰它西普已实现1,000+家医院的准入。适应症扩展方面,MG(重症肌无力)适应症有望于1H25获批,IgAN有望于1H25递交BLA,PSS有望于2H25递交BLA。2025年商业化团队有望继续增加神免医药代表推广MG,管理层表示MG获批后商业化目标人群较聚焦于中度MG或严重MG患者的序贯治疗。在国内市场,由于再鼎医药的艾加莫德MG适应症销售强劲(不仅IV剂型在医保内,还有皮下剂型在医保外)、以及石药/和铂的巴托利单抗有望于2025年中获批MG适应症,我们预计市场竞争将极为激烈。此外,泰它西普3期MG数据在4月8日美国神经病学会年会上的读出(重磅口头报告形式)成为近期关注重点。若数据读出优秀,我们认为泰它西普凭借MG出海的概率或许有机会提升,从而推动股价上涨,尽管管理层于业绩会表示出海依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此外,管理层于此次年报业绩会表示此前市场担忧的红斑狼疮海外三期临床第二阶段已经暂停,主要由于第二阶段涉及2个三期试验所需要资金量较大。我们认为该暂停有助于帮助公司节省资金,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至投资回报比更高、更容易实现差异化的疾病领域。
维迪西妥单抗收入4季度同比增长但环比有所下降:4Q24RC48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14.6%YoY,-14.7%QoQ),2024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36%YoY)。2024年底商业化团队为500+人,与年初基本持平,并预计将在2025年维持稳定。HER2+乳腺癌伴肝转移适应症有望于2Q25获批上市,和PD-1联用于1LUC有望于2H25递交BLA。
现金流压力似有所缓和,公司预计2025年仅需补充几亿元流动资金: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手现金为7.6亿元。管理层表示希望将公司2025年净亏损控制在10亿元以下,因此2025年需要补充的现金仅需要几亿元。具体来说,2025年研发费用预计将控制在13亿元左右(vs.2024年:15.4亿元),管理费用预计保持稳定,销售费用率有望进一步下降至50%以下(vs.2024年:55%),与此同时产品的毛利率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因此所需要的资金一部分将被商业化产生的现金流覆盖。随着商业化的持续推进,管理层预计从2026年开始公司可产生正的现金流。
维持“持有”评级和目标价(港股26港元、A股人民币35元):我们将2025E/26E净亏损预测下调13%/15%,主要由于下调研发费用预测及轻微上调收入预测所致。基于我们的DCF估值模型,(WACC:9.7%,永续增长率:3%),维持公司“持有”评级和目标价26港元(港股)和人民币35元(A股)。在未有明确泰它西普出海指引情况下,我们认为目前公司处于合理估值区间,若后续泰它西普成功实现出海,则公司股票有望迎来上调机会。
投资风险:出海授权延误或失败、现金流消耗大于预期、销售未如预期、研发延误或临床试验数据不如预期。 |
5 | 西南证券 | 杜向阳,汤泰萌 | | | 业绩符合预期,泰它西普多项适应症有望落地 | 2025-03-31 |
荣昌生物(688331)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达17.2亿元(+5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4.7亿元,业绩符合预期。
核心产品持续放量,自免和肿瘤均准入超过1000家医院。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2024年持续放量。截至2024年12月31日,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超过800人,已准入超过1000家医院。肿瘤科商业化团队近600人,已准入超过1000家医院。
泰它西普多项适应症有望落地。泰它西普中国治疗重症肌无力的Ⅲ期临床研究达到主要终点,并向CDE递交上市申请。海外治疗重症肌无力于2024年8月获首例患者入组。干燥综合征的中国Ⅲ期临床研究于2024年5月完成患者入组。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的国内Ⅲ期临床研究于2024年5月完成全部入组。类风湿性关节炎于2024年7月获NMPA的完全批准。
维迪西妥单抗持续探索UC、GC、BC及妇科肿瘤等适应症。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卡铂用于治疗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性化疗的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UC于2024年8月完成患者入组。维迪西妥单抗治疗HER2阳性存在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的Ⅲ期临床取得阳性结果,上市申请于10月获CDE受理。
盈利预测:随着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持续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2.1、29.5和46.5亿元。
风险提示:研发进展或不及预期、核心品种商业化进展或不及预期、政策风险。 |
6 | 东海证券 | 杜永宏,伍可心 | 维持 | 买入 | 公司简评报告: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经营效率提升 | 2024-11-06 |
荣昌生物(688331)
投资要点
收入快速增长,毛利率显著提升。2024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2.09亿元(同比+57.10%),归母净利润-10.71亿元(同比-3.96%),扣非归母净利润-10.97亿元(同比-3.45%)。其中Q3单季营收4.67亿元(同比+34.60%,环比+13.56%),归母净利润-2.91亿元(同比+11.08%,环比+32.57%),扣非归母净利润-3.04亿元(同比+8.81%,环比+32.29%)。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79.75%(同比+2.86pct),其中Q3毛利率达82.11%(同比+5.86pct)。费用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率95.41%(同比-16.09pct),销售费用率为51.51%(同比-18.64ct),管理费用率19.41%(同比-12.15pct)。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现金储备约11.2亿元,贷款授信额度约28亿元。公司两大核心商业化产品销售持续放量,收入端延续高增长态势,同时公司加强费用控制管理,盈利能力持续加强。
泰它西普第三项适应症NDA获受理。泰它西普国内针对SLE已转为完全批准,在美国开展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患者正在招募中。类风湿关节炎(RA)适应症于2024年7月获NMPA批准。针对重症肌无力(MG)2024年10月上市申请获得NMPA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美国于2024年8月首例患者入组。针对干燥综合症(pSS)国内III期临床完成患者入组,美国于2024年4月获快速通道资格认定。针对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国内III期已完成患者入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市场空间广阔,庞大的用药群体为泰它西普的持续放量奠定良好基础。
维迪西妥单抗持续拓展UC、GC、BC领域新适应症。维迪西妥单抗针对UC和GC于2023年底获简易续约。UC领域,维迪西妥单抗联合PD-1联合化疗用于一线HER2表达UC患者的III期临床已完成患者入组。GC领域,联合PD-1及化疗或联合PD-1及赫赛汀治疗一线HER2表达或不表达胃癌患者的II期临床以观察到积极信号,III期临床正在筹备中。BC领域,单药二线治疗HER2阳性伴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适应症2024年10月上市申请获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单药治疗二线HER2低表达乳腺癌III期临床正在进行数据清理。海外方面,单药治疗二线UC的关键临床正在入组中,联合治疗一线UC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正在入组中,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胃癌的II期临床正在入组中。
投资建议:公司核心产品的商业化推广能力提升,随着新适应症获批,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实现营业收入15.86/21.75/29.5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1.38/-9.87/-3.56亿元(原预测为-11.38/-9.89/-3.58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药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等。 |
7 | 西南证券 | 杜向阳,汤泰萌 | | | 财务指标持续向好,临床研究推进顺利 | 2024-11-01 |
荣昌生物(688331)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4.7亿元(+34.6%)。
财务指标持续向好,商业化进程强劲推进。公司1-9月营业总收入1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1%;1-9月产品销售费率51.5%,较上年同期下降18.6个百分点;1-9月毛利率79.8%,较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第三季度研发投入3.5亿元,较二季度环比下降26.9%;第三季度净利润亏损2.9亿元,较第二季度环比减少亏损32.6%。
泰它西普重症肌无力上市申请获正式受理。中国治疗重症肌无力于2024年8月达到主要研究终点,于10月上市申请获得正式受理,基于三期突出疗效及突破性疗法认定,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美国于2024年8月实现首例患者入组。干燥综合征的中国Ⅲ期临床研究已完成患者入组,美国于2024年4月获得快速通道资格认定。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的国内Ⅲ期临床试验方案于2022年9月获得CDE同意,已完成患者入组。公司正在美国开展泰它西普用于治疗SLE的Ⅲ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患者招募工作正在进行中。
维迪西妥单抗持续探索UC、GC、BC等适应症。维迪西妥单抗在美国作为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HER2表达UC患者的的II期关键性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工作正在进行中。联合特瑞普利单抗与化疗一线治疗HER2+UC于2024年8月完成患者入组。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及化疗或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及赫赛汀治疗一线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GC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IND获得CDE批准。该试验已于2023年第三季度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维迪西妥单抗治疗HER2阳性存在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Ⅲ期临床于2024年6月达到主要研究终点,10月上市申请获正式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盈利预测:随着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4、21.5和31.7亿元。
风险提示:研发进展或不及预期、核心品种商业化进展或不及预期、政策风险。 |
8 | 浦银国际证券 | 阳景,胡泽宇 | 维持 | 中性 | 研发费用管控初见成效 | 2024-10-31 |
荣昌生物(688331)
发费用管控显著好于预期。维持“持有”评级及目标价(港股26港元、A股人民币35元)。
3Q24收入符合预期,净亏损显著好于期:公司3Q24实现收入人民币4.7亿元(+34.6%YoY,+13.6%QoQ),均为产品收入,大致符合市场预期和我们预期;净亏损为2.9亿元(-11.1%YoY,-32.6%QoQ),好于市场预期和我们预期,主要由于研发费用管控显著好于预期。3Q24毛利率为82.1%,同比环比提升显著(+5.8ppts YoY,+4.1ppts QoQ),主要得益于收入规模扩大带来的经济效应。截至9月30日,在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2亿元,贷款授信额度为28亿元。
三季度泰它西普实现2.7亿元销售:3Q24泰它西普实现销售收入约2.7亿元(~+43%YoY),其中风湿科病人数约占60%,肾科约占30%。管理层表示,三季度RC18持续放量主要受益于中心市场销售获得优势、风湿及肾科专家对于产品疗效和安全性认识提升、目标医院和医生有效覆盖、DOT(Duration of treatment)显著延长(包括老患者和新患者)。入院速度在三季度进一步加快,新准入70家医院(vs.1H24:新准入100+家医院),目前累计实现1,000+家医院的准入(vs.1H24:900+家医院),覆盖医生超过26,000人。目前泰它西普商业化团队人员规模保持稳定,仍旧维持在800人左右,分风湿、肾科、神免三条专线,未来肾科在IgAN获批前后会适当增加人手(预计于2025递交BLA),神免增加人手幅度会更为温和(目前MG适应症BLA已获得CDE受理,并被赋予优先审评)。
维迪西妥单抗实现2亿元销售:3Q24RC48销售约为2亿元(~+25%YoY),主要受益于三季度新增准入医院60+家(vs.1H24:新增准入50+家)、前线UC GC适应症上DOT的显著延长。截至2024年9月30日,商业化团队人员为580人左右,与2Q24保持持平。全国TOP500医院里准入比例大约为70%。下半年公司将继续聚焦尿路上皮癌全线适应症DOT延长进行推广。
研发费用单季管控得当:三季度研发费用仅为3.5亿元(+9.3%YoY,-26.9%QoQ),出现了明显的环比下降,好于市场预期。管理层表示,研发费用的下降主要由于优化研发项目,集中资源至临床后期项目,以及研发队伍第三季度有所减员。公司预计2024年整体研发投入和2023年整体研发投入类似,约为15亿元。考虑到公司海外三期SLE试验第二阶段将于近期开始入组首例病人以及海外三期MG试验已于8月入组首例病人。我们认为,若公司在海外三期试验入组病人后能持续保持对研发费用规模的控制,将有助于公司提升现金流状况,提振市场对公司股票的信心。
1H25主要催化剂包括:1)RC18潜在出海授权,pSS适应症中国上市申报(预计1H25),IgAN三期数据读出(预计1H25),MG适应症中国获批(预计2025年中);2)RC48(HER2ADC):HER2阳性乳腺癌伴肝转移适应症中国获批(预计2025年中);3)RC88潜在出海授权交易。
维持“持有”评级和目标价(港股26港元、A股人民币35元):我们将2024E/25E/26E净亏损预测下调至人民币13.4亿元/11.6亿元/8.2亿元,主要由于上调2024E总收入、调整2025E/2026E里程碑收入预测、上调毛利率预测、下调研发费用预测所致。基于我们的DCF估值模型,(WACC:10%,永续增长率:3%),维持公司“持有”评级和目标价26港元(港股)和人民币35元(A股)。
投资风险:出海授权延误或失败、现金流消耗大于预期、销售未如预期、研发延误或临床试验数据不如预期。 |
9 | 东海证券 | 杜永宏,伍可心 | 维持 | 买入 | 公司简评报告:核心产品销售大增,新适应症不断拓展 | 2024-08-21 |
荣昌生物(688331)
投资要点
收入端快速增长,利润端亏损扩大。2024H1,公司实现收入7.42亿元(+75.59%),归母净利润-7.80亿元(去年同期为-7.03亿元),扣非净利润-7.94亿元(去年同期为-7.28亿元)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率108.69%(-19.25pp),销售费用率为52.53%(-30.36pp),管理费用率19.91%(-18.9pp),2024H1公司两大核心商业化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销售持续放量,收入端增长整体符合预期,由于公司研发管线持续推进,研发费用支出较大,导致利润端同比亏损进一步扩大。
泰它西普新适应症获批上市,维迪西妥单抗积极开展联合用药。(1)泰它西普国内针对SLE25.93已转为完全批准,于2023年底获简易续约,在美国开展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患者正54,433在招募中。类风湿关节炎(RA)适应症于2024年7月获NMPA批准。针对重症肌无力(MG16,195/0
53.70%中国III期临床已完成患者入组,2024年8月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美国于2024年8月首例患者5.30入组。针对原发性干燥综合症(pSS)中国III期临床完成患者入组,美国于2024年4月获快-25.62速通道资格认定。针对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中国III期已完成患者入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市场空间广阔,庞大的用药群体为泰它西普的持续放量奠定良好基础。(2)维迪西妥单抗针对UC和GC于2023年底获简易续约。针对UC领域,维迪西妥单抗联合PD-1联合化疗用于一线HER2表达UC患者的III期临床已完成患者入组、联合PD-1治疗围手术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II期完成患者招募工作。针对GC领域,联合PD-1及化疗或联合PD-1及赫赛汀治疗一线HER2表达或不表达胃癌患者的II/III期临床研究患者正在招募中。在BC领域,治疗HER2阳性伴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的III期临床于2024年6月达到主要终点(3)公司还有RC28是VEGF/FGF融合蛋白,DME适应症III期临床已完成患者招募,wAMD的III期临床患者招募进行中。RC88(MSLN ADC)、RC148(PD-1和VEGF双特异性抗体)RC198(IL-15和IL15受体α融合蛋白)等多个在研品种进入临床阶段。随着在研管线持续推进,公司产品种类将不断丰富。
投资建议:公司核心产品的商业化推广能力提升,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实现营业收入15.86亿元、21.75亿元和29.5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1.38亿元、-9.89亿元和-3.58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药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
10 | 西南证券 | 杜向阳,汤泰萌 | | | 收入符合预期,核心品种适应症持续拓展 | 2024-08-20 |
荣昌生物(688331)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4半年度报告,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4亿元(+75.6%),公司上半年归母净亏损7.8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额增加0.8亿元。
核心产品持续放量,准入医院数量再创新高。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纳入医保目录后的可及性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6月30日,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超过800人,已准入超过900家医院。肿瘤科商业化团队近600人,已准入超过700家医院。
泰它西普类风湿性关节炎适应症获批上市,渐入收获期。泰它西普类风湿性关节炎适应症获NMPA批准。中国治疗重症肌无力于2024年8月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美国于2024年8月实现首例患者入组。干燥综合征的中国Ⅲ期临床研究已完成患者入组,美国于2024年4月获得快速通道资格认定。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的国内Ⅲ期临床试验方案于2022年9月获得CDE同意,已完成患者入组。公司正在美国开展泰它西普用于治疗SLE的Ⅲ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患者招募工作正在进行中。
维迪西妥单抗持续探索UC、GC、BC等适应症。维迪西妥单抗在美国作为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HER2表达UC患者的的II期关键性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工作正在进行中。联合特瑞普利单抗与化疗一线治疗HER2+UC于2024年8月完成患者入组。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及化疗或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及赫赛汀治疗一线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GC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IND获得CDE批准。该试验已于2023年第三季度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维迪西妥单抗治疗HER2阳性存在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Ⅲ期临床于2024年6月达到主要研究终点。
盈利预测:随着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4、21.5和31.7亿元。
风险提示:研发进展或不及预期、核心品种商业化进展或不及预期、政策风险。 |
11 | 浦银国际证券 | 阳景,胡泽宇 | 维持 | 中性 | 2Q24泰它西普销售略好于预期,但研发费用高于预期 | 2024-08-20 |
荣昌生物(688331)
荣昌生物2Q24收入略超我们预期,主要由于泰它西普销售好于预期;但净亏损显著高于我们预期,主要由于研发费用显著高于预期及非经营性开支超出预期。维持“持有”评级及目标价(港股26港元、A股人民币35元)。
2Q24收入略超我们预期,但净亏损显著高于我们预期:公司2Q24实现收入人民币4.09亿元(+63.1%YoY,+23.8%QoQ),其中产品收入为4亿元(+59.1%YoY,+20.8%QoQ),大致符合市场预期,略超我们预期,主要由于泰它西普销售略超我们之前预测;净亏损为4.32亿元(+13.7%YoY,+23.7%QoQ),显著高于市场预期和我们预期,主要由于研发费用显著高于预期(+63.4%YoY,+43.4%QoQ)以及非经营性开支超出预期。2Q24毛利率为76.8%,环比略微下降(-0.7ppts QoQ),但同比上升明显(+7.7ppts YoY),主要得益于收入规模扩大带来的经济效应。2Q24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约为3.94亿元,在1Q24(4.26亿元净流出)基础上略有下降。
泰它西普上半年实现3.8亿元销售额,略好于我们先前预期:上半年泰它西普(或RC18)实现销售收入约3.8亿元(~+100%YoY),其中风湿科红斑狼疮约占收入2/3,肾科约占收入接近30%,皮肤小儿重症肌无力等科室约占5%。管理层表示,上半年RC18放量主要受益于中心市场(包括头部医院和核心省份)销售获得优势、风湿及肾科专家对于产品疗效和安全性认识提升、目标医院和医生有效覆盖、DOT(Duration oftreatment)显著延长(包括老患者和新患者)。上半年RC18实现了超过100家医院的新准入,目前累计实现900+家医院的准入(vs.2023年底800家医院),覆盖医生超过26,000人,覆盖330个地级市。目前泰它西普商业化团队约800+人,较2023年底700人销售团队进一步增加。展望未来,持续扩充对医生人数的覆盖有望进一步推动泰它西普未来的销售。基于上半年泰它西普的快速增长势头,考虑到RA适应症亦于近期获批,我们预测下半年泰它西普有望实现超过5亿元销售额。此外,上半年RC48销售约为3.5亿元(~+50%YoY),主要受益于前线UC GC适应症上DOT的显著延长(主要由于公司提高对医生管理安全性事件的教育)。截至2024年6月30日,商业化团队人员为580人左右(较2023年底600人队伍似乎略有下降),合计准入超过300家医院(上半年新准入的医院超过50家),全国TOP500医院里准入比例大约为68%,合计覆盖医生近25,000。下半年公司将继续聚焦mUC适应症DOT延长进行推广。
RC18两个国际临床三期试验均于下半年开始首例患者入组,我们保守预测下半年研发费用将较上半年有所增加: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在手现金约10亿元,银行授信额度为30亿元,管理层认为上述资金计划可支撑今明2年现金需求,与此前7月电话会口径一致。另外,近期A股定增额度由先前的25.5亿元下调至19.5亿元,将根据市场情况择期发行。更重要的是,公司于此次业绩电话会更为清楚地分享其未来控费计划,包括梳理研发管线项目(优先晚期确定性高的项目例如RC18大三期,适当控制中早期研发费用),调整海外临床推进速度(RC18两个国际三期预计分4年做完,较之前3-4年指引略微延长,从而降低对单个周期费用的影响),及优化部分负责CMC的员工从而节省开支。具体来说,管理层认为今年下半年研发费用有望保持和上半年相当的水平(1H24:8.06亿元,+49.2%YoY,+5.3%HoH)。考虑到公司2Q24研发费用已上升至4.75亿元(+63.4%YoY,+43.4%QoQ)、RC18国际三期SLE试验第二阶段首例患者入组预计在3Q24末/4Q24初(有关国际化三期临床试验开支分析,详情请见我们之前报告)、及国际MG三期试验已于8月完成首个病人入组,我们认为在该情景下研发费用维持和上半年相当的水平存在挑战。基于目前已有信息,我们保守估计下半年研发费用将较上半年有所增加。
2H24/1H25年主要催化剂:1)RC18潜在出海授权、MG适应症中国上市申报(预计4Q24),pSS适应症中国上市申报(预计1H25),IgAN三期数据读出(预计1H25);2)RC48(HER2ADC)HER2+乳腺癌伴肝转移适应症中国上市申报(预计2024年底),海外1L UC适应症Cohort C初步数据读出(预计ESMO’24);3)RC88潜在出海授权交易。
维持“持有”评级和目标价(港股26港元、A股人民币35元):我们将2024E/25E净亏损预测下调至人民币17亿元/11.1亿元,将2026年由净利润下调至净亏损5.2亿元,主要由于上调研发费用预测及略微上调收入预测导致。基于我们的DCF估值模型,(WACC:10%,永续增长率:3%),维持公司“持有”评级和目标价26港元(港股)和人民币35元(A股)。在未有明确RC18出海指引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公司目前股价已反弹至合理估值水平。若RC18能够实现出海,则公司股票有望迎来主要上调机会。
投资风险:出海授权延误或失败、现金流消耗大于预期、销售未如预期、研发延误或临床试验数据不如预期。 |
12 | 国信证券 | 张佳博,陈益凌,陈曦炳 | 维持 | 增持 | 核心产品销售快速增长,新适应症持续开拓 | 2024-08-20 |
荣昌生物(688331)
核心观点
核心产品销售持续增长,销售费用率下降。荣昌生物2024上半年实现营收7.42亿元(+75.6%),Q1/Q2营收分别为3.30/4.1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6.4%/61.8%,Q2营收环比增长为24.5%;销售增长主要由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驱动,增长势头良好。上半年净亏损7.80亿元,同比扩大11.0%;研发费用为8.06亿元(+49.2%),管理费用为1.48亿元(-9.9%),销售费用为3.90亿元(+11.3%),销售费用率为52.5%(-30.4pct),随着公司的销售团队趋于成熟,我们预计销售费用率将呈现下降趋势。
泰它西普:新适应症获批上市,海外临床持续推进。泰它西普治疗RA的适应症在今年7月获批,将拓展其可覆盖人群;gMG适应症在中国的3期临床已达到主要临床终点,pSS、IgAN等适应症在中国的3期临床已完成患者入组。泰它西普SLE适应症的3期国际多中心临床正在患者入组中,MG适应症在美国的3期临床在今年8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pSS、IgAN等适应症在美国获批开展3期临床。
维迪西妥单抗:积极布局优势领域,适应症向前线治疗拓展。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和化疗一线治疗HER2表达UC的3期临床已完成患者入组,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HER2表达的MIBC的2期临床已完成患者入组,且在今年的ASCO上读出了良好的初步数据。在美国,维迪西妥单抗单药治疗UC2/3L的关键2期临床,以及联合PD-1治疗UC1L的3期临床也在推进中。
投资建议: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公司的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销售快速增长,销售费用率下降、人均单产提升,公司在自免和肿瘤领域的商业化能力提升。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新适应症的拓展顺利推进,RC88、RC148、RC198、RC248等创新产品均在进行早期临床。我们维持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2024-26年营收分别为16.29、22.73、30.97亿元,同比增长50.4%、39.5%、36.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6、-4.65、-0.71亿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创新药研发失败或进度低于预期;创新药销售不及预期。 |
13 | 国金证券 | 赵海春,袁维 | 维持 | 买入 | 创新药放量高增近76%,新适应症不断推进 | 2024-08-18 |
荣昌生物(688331)
事件
2024年8月17日,公司公告,2024年上半年营收7.42亿元,同比增长75.59%,归母/扣非净亏损7.80/7.94亿元。2024年二季度营收4.11亿,同比增长61.8%,归母/扣非净亏损4.32/4.48亿元。业绩符合预期。
点评
泰它西普与维迪西妥继续放量,营收同比高增75.69%。(1)业绩:公司的泰它西普(针对自身免疫疾病的双靶点融合蛋白)和维迪西妥单抗(HER2ADC,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抗体偶联药物)分别于2021年3月和6月在中国获批上市后,都于当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随着2023年院内诊疗修复,公司在2023全年和2024上半年分别取得了近40%和76%的同比高增长。(2)销售:目前,公司已组建约800人的自身免疫商业化销售队伍。作为全球首个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创新双靶生物制剂,泰它西普已获准入超过900家医院。公司已组建近600人的肿瘤科商业化销售队伍,维迪西妥单抗已获准入超过700家医院。该产品已经有2项适应症获批并都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一项是用于治疗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GC),另一项是用于治疗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UC)。
泰它西普重症肌无力达到临床终点,8个创新分子的多项临床推进中,后劲可期。(1)泰它西普用于重症肌无力(MG),突破在即。2024年8月,该药用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中国3期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同月,该药用于MG的美国临床获首例患者入组。(2)公司目前有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RC28(一种VEGF受体、F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RC88(一种间皮素靶向的ADC)、RC148(双抗)、RC198(一种白介素融合蛋白)、RC248和RC278(2款创新靶点ADC)等8款产品处于多项临床推进中,潜在重磅管线丰富。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根据公司目前的营收放量速度和研发投入情况,我们下调公司2024/25年的营收22.11%/17.49%至15.30/21.63亿元,预计2026年营收30.50亿元;下调公司24/25年的归母净亏损139%/181%至亏损15.83/11.72亿元,预计2026年亏损4.54亿元。我们看好公司创新平台与诸多管线的未来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研发进展不达预期、竞争加剧及医保放量不达预期等风险。 |
14 | 浦银国际证券 | 阳景,胡泽宇 | 维持 | 中性 | RC18出海进度慢于预期,维持“持有” | 2024-07-10 |
荣昌生物(688331)
我们维持对荣昌生物港股的“持有”评级,下调目标价至26港元;首次覆盖荣昌生物A股,给予目标价人民币35元。
RC18出海进度慢于预期,加大投资者对现金流情况担忧,致使近日股价下跌显著:7月8日和9日,荣昌生物A股、H股分别累计下跌27%、35%,主要系在目前脆弱的市场情绪下,RC18出海进度不及预期,加大了投资者对公司现金流情况的担忧。我们在过往的报告中对公司RC18出海预期持较为保守态度(详情请见我们年报业绩报告和1季度业绩报告),过去3个月股价走势符合我们于年报业绩报告时发布的“持有”评级。
管理层称RC18出海仍具挑战性,未来将开放性考虑多种出海方式:管理层表示,基于过去与潜在海外合作伙伴的交流,RC18出海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1)涉及的适应症较为多样(包括SLE,RA,MG,IgAN等),需要找到一个潜在合作伙伴有意愿在如此多的适应症上推进海外开发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多个适应症将会涉及多年大规模临床试验;(2)目前进度最快的主要适应症SLE疾病较为复杂,大型国际三期临床试验存在一定风险;(3)新冠疫情后海外公司对现金投入整体持谨慎态度;(4)BD交易通常涉及海外公司,尤其是跨国企业多个部门的合作,若多部门无法统一意见,也会造成BD交易谈判的停滞。管理层认为RC18BD进度受阻主要由于过去公司对BD交易期待过高,希望海外合作伙伴承接一揽子适应症开发计划;未来公司将调整BD策略,开放性考虑各种出海方案,包括和跨国公司、基金合作等多种形式,在BD谈判期间更多纳入公司高层和潜在合作伙伴高层参与讨论交流,适应症谈判提高灵活度,争取尽快完成年内RC18出海落地。考虑到公司海外三期第一阶段揭盲需要52周数据,揭盲时间预计为1Q25,在年内没有海外数据读出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年内完成RC18出海恐怕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不考虑定增情况下,目前资金计划足够支撑公司今明两年现金需求:
目前公司在手现金接近人民币10亿元,银行信贷授信为30+亿元(较4月底1季报业绩电话会40亿元授信略有下降),公司预计将于下半年增加银行授信约10-20亿元。公司认为上述资金计划足够支撑今明两年现金需求。另外,此前公告的A股拟定增25.5亿元,仍处于证监会审批状态,且监管审批后公司将视乎于市场股价情况再决定是否发行,因此定增时间线目前尚未明确。除了增加融资和尽快争取BD落地,公司认为未来两年商业化进展有望带来收入显著增加,包括RC18和RC48现有销售的加速放量,以及RC18适应症扩充带来的商业化加速(包括RA近期将获得上市批准、MG适应症下半年申报BLA,PSS和IgAN预计明年申报BLA)。公司表示上半年商业化增速超过全年指引(50%YoY),因此管理层有信心RC18和RC48全年收入将超过之前给出的年度指引。
2024年内主要催化剂为RC18潜在出海,若能完成,则有助于显著提升股价。其他催化剂包括:1)RC18:RA适应症中国获批、MG适应症中国上市申报,2)RC88(MSLNADC):潜在出海授权交易。
维持“持有”评级,下调港股目标价至26港元;首次覆盖荣昌A股,目标价为35元:维持“持有”评级,下调港股目标价至26港元,主要系略微下调RC18出海成功概率、更新Beta系数使得WACC上调、及轻微调整长期现金流预测导致。首次覆盖荣昌生物A股(688331.CH),采取45%的A股溢价(较2022-2023年平均值低0.6个标准差),得到A股目标价为人民币35元。
投资风险:上行风险包括出海授权快于预期、现金流消耗小于预期、销售超预期、研发进度快于预期、临床数据好于预期;下行风险包括出海授权延误或失败、现金流消耗大于预期、销售未如预期、研发延误、临床试验数据不如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