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华鑫证券 | 尤少炜 | 维持 | 买入 | 公司事件点评报告:“核+军+民”三线并进,多维优势撬动万亿高景气赛道 | 2025-04-23 |
景业智能(688290)
事件
景业智能4月17日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76亿元(同比增加7.94%),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增加8.40%),扣非归母净利润0.17亿元(同比增加5.67%)。
投资要点
行业景气提升,政策与需求共振打开万亿空间
我国核能产业已迈入规模化、自主化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新阶段,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截至2024年底,国内商运核电机组达57台,总装机容量6083万千瓦,叠加国务院连续三年核准超10台机组,全国在运及在建机组总装机容量突破1.13亿千瓦,规模全球第一。核技术应用领域,《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政策支持,行业产值预计从2024年2400亿元增至2026年4000亿元,CAGR达15%-20%,核医学诊疗设备、放射性药物及质子治疗中心等细分方向加速扩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方面,我国正处于技术突破、产业化加速与商业化落地并行的关键阶段,2024年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40亿元(近五年CAGR29.36%),政策推动下国产替代加速,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份额首超50%,2024年占比预计提升至55.63%,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2025年)临近,产业链协同效应进一步凸显,上游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提速,下游应用场景向智能制造、极端环境等高价值领域延伸。
技术+产能+协同多维优势,卡位核工智能化核心环节
景业智能作为核工业智能装备领军者,依托深厚技术积淀与全产业链布局,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技术上,公司突破耐辐照、防爆、无传感遥操作等难题,电随动机械手、关节式特种机器人等首台(套)产品供货,防爆全向重载AGV等装备具有明显优势。产能方面,滨富合作区产业园2024年6月底完成搬迁,正式投入运营,是公司实现智能制造升级和提升交付能力的核心载体;滨江科技园已于2024年底完成装修设计,2025年1月正式搬迁入驻使用;海盐产业园已顺利完成主体结顶工程,处于设计装修阶段,预计2025年年中投入使用,支撑订单交付能力提升。协同层面,公司深度绑定中核集团、中科院等龙头单位,并联合浙大、清华攻关具身智能,布局核聚变装置配套等前沿领域。2024年公司核工业订单稳健增长,乏燃料后处理、核燃料元件制造等环节贡献基本盘,核电站智能化运维业务蓄势待发。
军工+核药双引擎启动,高壁垒场景驱动业绩弹性释放
军工领域,国防预算连续三年增长7.2%,国防军工行业向国产化、智能化、无人化倾斜,公司凭借核工场景的技术迁移能力,快速切入特种机器人(排爆、巡检)、智能保障系统等赛道,借助高品质产品交付经验,积极开拓相关客户,意向订单转化提速,有望成为新增长极。核技术应用领域,公司放射性药物自动分装系统获取多家核药企业订单,核药智能产线解决方案与秦山同位素基地、近代物理所合作落地,卡位国产化替代窗口期。此外,随着精准医疗与核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行业趋势,2030年预计核医学药物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公司积极布局,链接智能装备、核素应用和核医学三大领域,相关装备及服务商业化放量潜力可期。军工与核技术应用双赛道均具备高门槛、高附加值特征,驱动盈利结构优化。
盈利预测
预测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6.11、7.52、8.75亿元,EPS分别为1.40、2.08、2.59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3.7、22.6、18.2倍。公司主要从事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凭借核工全产业链卡位、核心技术壁垒及军工/核技术应用的战略布局,充分受益于国家战略行业智能化升级红利,业绩有望持续增长,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四足及人形机器人量产不及预期;客户需求变化风险;订单不连续风险;产业政策重大调整风险。 |
2 | 财信证券 | 袁玮志 | 维持 | 买入 | 半年报业绩修复,非核业务亮眼 | 2024-09-02 |
景业智能(688290)
投资要点:
公司公布2024年半年报,业绩逐步修复。业绩方面,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0.95亿元,同比+2.21%;归母净利润0.12亿元,同比+18.91%;扣非归母净利润0.01亿元,同比+97.56%。费用率方面,上半年费用率44.68%,较去年同期的53.30%减少8.62pcts,其中销售、管理、研发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7.90%、29.10%、11.14%和-3.45%,较去年同期分别+0.80pcts、+1.87pcts、-13.93pcts、+2.64pcts。盈利能力方面,上半年毛利率44.34%,同比-7.42pcts;净利率12.81%,同比+1.49pcts。现金流方面,上半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0.17亿元,同比+71.67%。资产方面,上半年存货0.93亿元,同比-11.37%;合同负债0.72亿元,同比-20.07%。
Q2业绩恢复明显。Q2营收0.71亿元,同比+75.68%,环比+207.11%;归母净利润0.24亿元,同比+405.84%,环比+311.68%;扣非归母净利润0.16亿元,同比+478.51%,环比+209.46%。Q2毛利率44.69%,同比-3.85pcts、环比+1.42pcts;Q2净利率33.30%,同比+21.80pcts、环比+83.42pcts。但回溯公司最近几年的单季度盈利情况,各季度波动较大、且没有明显规律和持续性,我们判断主要是公司的涉核业务仍然是公司当前的主业,但受乏燃料处理能力的建设进度影响较大。
分产品结构来看,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增长显著,核工业智能装备设备承压。2024年上半年核工业智能装备系统营收0.63亿元,同比-20.36%;特种机器人营收0.06亿元,同比+20.18%;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营收0.24亿元,同比+1682.98%。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2024年上半年营收占比为25.74%,而2023年仅为2.25%;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的营收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依托核工业技术优势战略布局非核工业产业链,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国防军工、医药大健康、新能源等。毛利率方面,2024年上半年核工业智能装备系统、特种机器人和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的毛利率分别为37.84%、38.14%和62.02%,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其他业务板块,预计该产品有望为公司进一步拓展民用领域业务实现第三增长曲线奠定基础。
核电机组审批加速,乏燃料后处理市场空间广阔。近期核电审批恢复且超预期,2022年和2023年分别核准10台;2024年8月19日,国常会一次性核准了徐圩一期等5个核电项目,共计10+1台(10台三代核电机组和1台高温气冷堆)。随着核电建设进程加快,我国乏燃料规模也将不断增长,预计2025年后会有更多的核电站在堆贮存能力趋于饱和。目前我国在运的乏燃料后处理能力除了早些年建成投产的50吨/年以外,仅在去年新投产了具备200吨/年乏燃料后处理能力的R1示范厂,整体来看乏燃料的处理能力与我国核电装机的规模严重不匹配、后续缺口较大。为应对后续的市场需求,公司三个扩产能项目均按计划在顺利实施,滨富合作区产业园于2024年6月底完成搬迁,整体开始运营;滨江科技园预计2024年底搬迁入驻;海盐产业园预计2025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依托滨富合作区产业园设立的子公司杭州智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将作为公司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和交付中心,投入运营后将大幅提高公司后续业务持续快速增长的保障支撑能力。
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基本盘为乏燃料后处理的相关设备研发和制造,乏燃料后处理是核电必须补足的短板、未来的需求刚性,但在推进节奏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为了规避单一业务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公司开始布局非核领域,目前“核+军+民”的梯队式布局已经取得突破。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收3.4/5.5/7.5亿元,归母净利润0.73/1.44/2.18亿元,EPS为0.71/1.41/2.13元,PE为39.06/19.81/13.08倍。考虑到公司是市场上稀缺的乏燃料后处理设备制造商,给予25年25-30倍PE,目标价格区间35.25-42.3元,维持“买入”平均。
风险提示: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建设不及预期,非核领域拓展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核电安全事故风险。 |
3 | 中泰证券 | 冯胜,王可,宋瀚清 | 维持 | 增持 | Q2利润端实现扭亏为盈,业绩进入恢复期 | 2024-08-21 |
景业智能(688290)
投资要点
事件:2024年8月16日,公司发布2024年中报。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469万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归母净利润1248万元,同比增长18.9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34.9万元,同比增长97.56%。单二季度看,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143万元,同比增长75.68%;实现归母净利润2365万元,同比增长405.8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560万元,同比增长478.51%。
Q2利润端实现扭亏为盈,公司业绩有望逐步修复。由于2023年重大项目规划与验收节点较少制约公司利润释放,2024年上半年,项目陆续交付确认带动公司收入、利润稳步恢复,公司归母净利润在二季度实现由负转正,下半年业绩有望持续修复。
深耕核工业,各环节项目订单稳定增长。公司积极布局核工业全产业链,根据公司投资者调研纪要,当前乏燃料后处理环节示范厂二期工程项目交付正常,示范厂三期工程项目和大厂科研项目有序招投标,目前取得订单增长明显;核燃料元件制造及其他专项订单亦呈小幅增长;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核电环节,已投入相关产品及智能装备的研发。我们认为,上述环节的订单及招标有望为公司明后年的业绩提供有力支撑。
非核领域拓展顺利,第二成长曲线逐步明晰。2024年上半年,公司非核领域实现收入2438万元,占当期收入比例25.75%;而2023年非核领域收入占比仅为2.25%。公司积极布局拓展军工等非核领域,上半年已经获得可喜成果。预计该领域产品仍处于增长阶段,且产品具备高毛利属性,2024年上半年非核装备毛利率为62.02%,显著高于当期综合毛利率,预计未来产品放量有望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进一步提升。
维持“增持”评级。公司布局核产业链,受益核电及核燃料循环产业智能化趋势,核工业智能装备市场长期向好,同时非核第二成长曲线收入逐步增长。我们认为目前公司已经步入业绩恢复期,但利润释放仍需要一定时间。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2(前值1.11)、1.78(前值1.49)、2.16(前值2.1)亿元,对应PE分别为33.6、17.4、14.4倍。公司是二级市场上收入占比中“含核量”最高的标的之一,具备稀缺性和业绩弹性,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政策变化的风险;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订单取得不连续使业绩波动的风险;募投项目推进不及预期风险;业绩的季节性风险;研报使用的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风险;行业规模测算偏差风险。
|
4 | 天风证券 | 郭丽丽,裴振华 | 首次 | 买入 | 核工业智能装备龙头,“核+军+民”梯队式发展 | 2024-08-20 |
景业智能(688290)
核工业智能装备行业领跑者,技术投入不断加码
公司专注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2023年公司实现收入、归母净利润2.55、0.35亿元,核工业智能装备及系列机器人收入占比超90%。前期大客户项目规划与项目交付验收减少的影响逐步减小,根据公司发布的半年度报告,2024Q2公司业绩开始出现反转,单季度实现收入同比+75.68%、归母净利润同比+405.84%。公司重视研发:①于2017年成立员工持股平台绑定核心销售、技术骨干;②2023年研发人员占比高达40%;③2021年(IPO)及2023年定增募资用于加强公司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不断加码技术投入。
公司核工业产品技术领先,受益于核燃料循环产业建设
中国作为贫铀国家,自1983年就确定核燃料“闭式循环”路线,乏燃料后处理为关键环节。离堆贮存需求急迫+四代快堆投产在即,乏燃料处理需求紧迫性不断加强。中国乏燃料处理能力严重不足,2022年中国新增乏燃料805tHM,但在运的乏燃料后处理能力仅50tHM/年,同时首个200吨/年的乏燃料后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同时,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政策基调下,后处理需求快速增长,我们测算2035年中国或需卸出2825tHM乏燃料。公司聚焦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技术国内领先,并已与核心客户中核集团实现交叉持股,稳定了公司股权结构,有望受益于中国核燃料循环产业建设。
业务布局有序推进,“核+军+民”梯队式发展
公司围绕“135”发展战略规划,推动“核+军+民”梯队式发展。在军工领域,公司形成AGV、特定场景装备、综合系统解决方案三大产品布局,以形成业务增量;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公司基于智能制造和装备技术深入布局核技术应用智能设备、核素及核药的供应链体系,打造第三成长曲线。公司在非核领域业务有所突破,2023年公司非核业务收入1780.9万元,占收入比重为6.97%。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核工业智能装备领跑者,“核+军+民”梯队式发展,考虑到2024Q2业绩已出现大幅反转,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1.54、2.02亿元,分别同比+241.4%、+30.3%、+30.8%,对应PE为28、21、16倍。我们综合考虑可比公司估值及公司质地稀缺性,给予2025年30倍PE,对应目标价45.30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领域集中及易受其产业政策变化影响的风险、订单取得不连续导致业绩波动的风险、业绩的季节性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关联销售占比较高的风险、测算存在主观性(仅供参考)。 |
5 | 华鑫证券 | 吕卓阳 | 首次 | 买入 | 公司事件点评报告:核电发展稳步推进,智能装备先锋未来可期 | 2024-08-20 |
景业智能(688290)
事件
景业智能发布2024年中报:2024年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95亿元(同比+2.21%);归母净利润0.12亿元(同比+18.91%);扣非归母净利润0.01亿元(同比+97.56%)。
投资要点
核电机组扩张周期,乏燃料后处理市场空间广阔
作为核能利用大国,中国现有运行核电机组56台,装机容量5821.83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二,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3030万千瓦,继续保持世界第一;随着核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我国乏燃料规模也将不断增长,预计2025年后越来越多的核电站在堆贮存能力将趋于饱和,到2030年,我国每年将产生乏燃料近2,637吨,累积产生乏燃料约28,285吨,而目前国内乏燃料处理能力仅为50吨/年,在建处理能力也仅为200吨/年,未形成规模化乏燃料后处理能力,产能缺口较大,未来相关设施建设带来的增量市场前景广阔。据公司披露,主要客户中核集团乏燃料后处理示范厂二期工程项目正常交付中,示范厂三期工程项目和大厂科研项目有序招投标,目前取得订单增长明显;公司在乏燃料后处理装备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望率先受益于核能建设带动的乏燃料后处理市场扩张。
核工业智能化升级迫在眉睫,特种机器人需求日益旺盛
基于中美贸易战,美国能源部限制对中国出口核技术,以及部分进口设备老化,我国核工业迫切需要将关键进口设备自主创新国产化;核工业机器人作为极限环境下特种机器人应用,在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23年为203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36%,预计2024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46亿元,同比增长21.18%;公司在生产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国内仅公司一家可批量供货电随动机械手,并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主要客户中核集团表示公司产品部分性能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可以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公司2024年半年报披露H1核工业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20.18%,募投项目“高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制造基地”将在2024年下半年全部搬迁成功,项目预计新增年均销售收入46,312.00万元,未来在核工业智能化升级加速趋势下,机器人业务收入有望获得明显增长。
非核专用设备打造新增长极,业务布局多元化
公司重点开拓非核专用智能设备领域,在国防军工、医药大健康、新能源等方向进行了战略布局,公司在火工品行业智能装备上有所突破,已获取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单位的项目合同并完成交付验收;在医用同位素生产领域,公司已形成自动化产线解决方案,并在秦山同位素生产基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重要机构中得到了应用;在新能源领域,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的生产、存贮和转运;公司2024年H1非核专用智能设备业务收入为2437.79万元,同比增长1682.98%,当前核工业技术应用领域处于景气周期,公司在核领域高端装备的技术和研发优势有助于其开发非核领域产品。
盈利预测
公司在核工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领域竞争优势显著,有望充分受益于核工业建设扩张,叠加多个产能扩充项目投产在即,预测公司2024-2026年收入分别为3.92、6.35、8.74亿元,EPS分别为0.81、1.28、1.98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8、24、15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核电以及乏燃料后处理建设不及预期;核工业智能化推进力度不足;募投项目建设进度与投产后收益不及预期;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