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华安证券 | 谭国超,陈珈蔚 | 首次 | 买入 | 研发与国际化双轨并进,业务增长可期 | 2025-03-25 |
甘李药业(603087)
主要观点:
胰岛素制药底蕴深厚,接续集采受益,公司业绩乘春风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中后期的必须用药。甘李药业是中国规模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在研发生产重组胰岛素及其类似物方面处于中国领先地位。2022年胰岛素第一轮国采以价换量,国内胰岛素迎来进口替代的窗口期;2024年接续集采落地,公司产品中标量价齐升,公司业绩增长确定性和持续性双升。2024Q1-Q3公司分别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22.45/5.07亿元,分别同比+17.81%/90.36%;24单Q3分别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9.30/2.08亿元,分别同比+37.61%/57.47%;根据公司业绩预告,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6.44%~91.14%;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1~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7.97%到54.80%,业绩符合股权激励目标。
海外市场星辰大海,公司出海初具规模,长期增长可期
国内市场看,糖尿病患者群体基数大,增速稳定。根据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截至2019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12.4%(≥18岁人群),较2010年(9.7%)相比提升2.7pct,患病率持续增长,为胰岛素的市场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国家持续推进落实胰岛素专项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胰岛素价格下降满足了广大糖尿病患者的需求,也为胰岛素厂商带来了销量增加的新契机。
海外市场看,根据vision research的数据,全球胰岛素市场规模有望从2021年的205.5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35.7亿美元(预计),市场规模较为稳定。根据IDF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十版,2021年全球共有5.37亿糖尿病患者,到2045年预计将有7.83亿人次患病,同比增长46%,需求扩容稳定。公司自2005年起尝试开拓海外业务,2018年与山德士达成战略合作,截至24Q3末,公司国际销售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37.63%,已经在巴西、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阿尔及利亚等多个国家实现订单发货,在需求旺盛的新兴市场崭露头角。
在研产品矩阵完善,持续拓展业务边界
公司研发实力强劲,始终走在行业前列,研发管线围绕糖尿病进行布局:1)公司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双周制剂博凡格鲁肽(GZR18)注射液、GZR4注射液(第四代超长效胰岛素周制剂)已进入关于减重和降糖两个适应症的III期临床阶段,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2)GZR101注射液(四代预混双胰岛素复方制剂)II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其临床关键指标改善优于德谷胰岛素组。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是胰岛素领域领先企业,产品矩阵丰富,在研管线完备。我们看好公司在国内的领先优势以及海外市场的长期增长空间,预计公司2024-2026年将实现营业收入34.33/44.91/54.59亿元,同比+31.6%/30.8%/21.6%;实现归母净利润6.39/11.11/14.81亿元,同比+87.8%/74.0%/33.2%;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海外销售不及预期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等。 |
2 | 国金证券 | 袁维 | 首次 | 买入 | 集采续约量价齐升,胰岛素出海进度领跑行业 | 2025-03-02 |
甘李药业(603087)
投资逻辑
深耕胰岛素领域多年,三代胰岛素内资领军企业。公司为国内首家掌握产业化生产三代胰岛素的企业,2005年甘精胰岛素率先获批上市,深耕三代胰岛素市场近20年,目前产品全面覆盖长效、速效、预混三个胰岛素功能细分市场。24年上半年胰岛素集采续约中,公司三代胰岛素产品获得三代胰岛素分量总额的37%,超越诺和诺德位居行业第一。
集采续约后行业进入新周期,量价齐升业绩基本盘底部反转。本次集采续约从报价结果看,公司胰岛素全系列产品报价较首次集采提升5~48%,其中核心品种甘精胰岛素报价提升34%。新价格体系自三季度开始逐步落地,公司24Q3毛利率达78.1%,环比24Q2提升4.1%,预计25-26年公司国内制剂业务毛利率分别为84.0%、83.9%。从报量看,公司获得集采协议量4686万支,较上次集采增长1152万支(+32.6%)。从竞争格局看,三大外资厂商需求量占比从首次集采的68%下降至本次续约的55%,加之礼来、诺和诺德本次全系列产品均以低顺位中标,按规则近50%标内份额将重新分配给高顺位企业。本次集采执行至2027年底,新集采周期下内资企业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公司存量业务将实现底部反转,预计24-26年公司国内制剂业务收入分别为26.0/34.3/41.2亿元。25年1月公司发布预增公告,预计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0~6.5亿元,同比增长76%~91%。
胰岛素海外商业化进度行业领先,创新管线有望贡献业绩增量。美国市场多家巨头企业近年来逐步下调胰岛素产品价格,低价类似药市场占比持续提升,首个甘精胰岛素类似药自2021年上市以来目前市占率已超过10%。公司与山德士于2018年签订商业和供货协议,约定由山德士进行药品在欧美市场的商业化推广。2023年公司甘精、赖脯、门冬胰岛素上市许可申请陆续获得FDA\EMA正式受理,三代胰岛素登录欧美市场进程行业领先。公司持续加深糖尿病治疗领域研发布局,目前已形成包含超长效GLP-1RA(两周给药一次)、GLP-1RA口服制剂、胰岛素周制剂、双胰岛素类似物复方制剂的差异化布局,未来有望贡献业绩增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4-2026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41、11.01、15.12亿元,同比增速88.6%、71.7%、37.4%,首次覆盖给予公司25年30倍PE估值,目标市值330亿元,目标价54.95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销售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国际化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限售股解禁风险。 |
3 | 太平洋 | 谭紫媚,李啸岩 | 首次 | 买入 | 甘李药业:国内业务进入稳健增长期,出海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 2025-01-24 |
甘李药业(603087)
报告摘要
中国三代胰岛素龙头,产品布局完善
甘李药业专注糖尿病治疗领域,拥有全面的胰岛素管线,涵盖长效(基础)、速效(餐时)及预混胰岛素。公司是国内首家掌握重组胰岛素的制造商,并研制出国内首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长秀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速秀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速秀霖25)以及首支门冬胰岛素(锐秀霖)。
国内市场:续采促进代际升级和国产替代,公司产品量价齐升
2024年5月起,胰岛素续采中选结果陆续开始执行。本轮续采规则相对温和,从结果来看,三代胰岛素占比进一步提升,胰岛素代际升级加速,国产报量比例显著上升。公司在此次续采中产品协议量较首轮增长约33%,占三代胰岛素总量约37%,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三代胰岛素协议量位居国内第二;同时6款产品均实现涨价中标,平均涨幅约31%。价格上调和协议量增长的双重驱动有望推动公司业绩持续提升。
海外市场:同步拓展新兴市场机会,美国市场发力可期
(1)新兴市场中,三代胰岛素的价格显著高于二代胰岛素,限制了三代胰岛素的可及性。相比进口原研药,公司的胰岛素生物类似药兼具安全、有效且平价的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因此新兴市场存在胰岛素迭代机会。
公司采取制剂生产本土化和经营本土化两大战略,陆续在南美、东南亚、中东北非以及俄语区等主要新兴市场建立了国际化商业网络。截至2023年末,公司胰岛素产品已在20个海外国家获批,在18个国家形成正式商业销售。
(2)在美国市场中,2023年北美胰岛素终端规模约284亿美元,占全球规模约76%。其中,甘精、赖脯、门冬胰岛素份额合计约68%,居前三。在通胀法案压力下,美国胰岛素价格仍相对国内较高,国产出海存在较大利润空间。
在互换性认证审批、商保覆盖力度加大的助力下,胰岛素生物类似药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胰岛素生物类似药竞争格局良好:截至2024年末,仅有2款甘精胰岛素生物类似药和1款跟随药物胰岛素在FDA获批,赖脯胰岛素仅有1款跟随药物获批,门冬胰岛素尚无对应的生物类似药或跟随药物获批。公司甘精、赖脯和门冬三款胰岛素的可互换生物类似药上市申请获FDA受理,与Sandoz合作未来有望快速放量。
持续深耕胰岛素领域,进军GLP-1RA市场
公司研发管线聚焦糖尿病领域,还积极布局自身免疫类、肿瘤类等领域。其中:(1)GZR18(GLP-1受体激动剂周制剂)在中国成年T2DM患者中开展的II b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过24周治疗,博凡格鲁肽注射液组在降低HbA1c和体重方面相较于司美格鲁肽(诺和泰)更为优效;(2)GZR4(第四代胰岛素)和GZR101(预混双胰岛素复方制剂)两款1类创新药在降糖II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均取得积极结果。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25/46.21/54.40亿元,同比增速23.66%/43.29%/17.7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6/11.19/14.67亿元,同比增速84.16%/78.69%/31.08%。对应EPS分别为1.04/1.86/2.44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42/24/18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海外商业化风险,收入结构单一下技术迭代的风险,创新药研发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 |
4 | 西南证券 | 杜向阳,王彦迪 | 维持 | 增持 | 2024年三季报点评:接续集采中标价格逐步执行,未来增长可期 | 2024-10-31 |
甘李药业(603087)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三季报,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2.5亿元(+17.8%),归母净利润为5.1亿元(+90.4%),扣非归母净利润3.1亿元(+38.6%)。
三季度业绩符合预期。分季度来看,Q1/Q2/Q3分别实现收入5.6/7.5/9.3亿元,同比+0.4%/+12.3%/+37.6%。分板块看三季度,国内制剂+器械实现收入6.8亿元(+22.3%),海外胰岛素收入1.2亿元(+72.1%),此外公司三季度确认特许经营权服务收入1.3亿元。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75.4%,同比+0.6pp,预计主要系接续集采后价格上调带动。其中单Q3毛利率78.1%,同比+1.5pp,预计系价格上调和单季度确认的里程碑收入有所增加。费用端,前三季度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4/8.3/1.7亿元,对应收入占比分别为18%/37%/7.6%,分别同比-1.4pp/+0.1pp/+0.1pp。随着接续集采逐步在各省落地,公司有规划地提前推动销售渠道覆盖,预计未来销售费用率将有所回落。
重磅管线持续推进,临床数据亮眼。公司的单靶点GLP-1Ra药物GZR·18和四代胰岛素GZR4陆续完成2期临床研究,初步披露的数据亮眼。其中GZR18在2a期降糖适应症中展现出相对司美格鲁肽的优效性,在减重适应症中,GZR18在给药35周后减重16.5kg。GZR4作为一款胰岛素周制剂,在全球研发进展中排名前三。随着相关管线的临床推进,相关资产将为公司贡献可观向上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4-2026年EPS分别为1.11元、1.84元、2.36元。我们看好公司胰岛素国内集采后放量+出海欧美的增长潜力,维持“持有”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下降风险、在研管线进展不及市场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
5 | 民生证券 | 王班,张梦鸽 | 维持 | 买入 | 2024年三季报点评:国内收入持续增长,海外市场持续开拓 | 2024-10-25 |
甘李药业(603087)
事件。2024年10月23日公司发布三季度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37.6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57.47%。
胰岛素续约实现量价齐升,国内收入增长稳健。2024年第三季度,国内收入为6.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25%,主要归因于公司制剂产品价格的上涨。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国内销售收入18.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9亿元,其中国内制剂销售收入18.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1亿元。2024年第二季度,公司积极参加了国家组织的胰岛素专项接续的投标工作,所有产品均成功中选。本次集采公司中选产品价格上涨。新一轮胰岛素集采在二、三季度陆续由各省开始执行,公司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收入增长效应在三季度初步部分体现。具体而言,价格上涨对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得总收入增加了1.50亿元。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新兴市场拓展成效显著。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销售订单增加,国际销售收入为2.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63%。其中,第三季度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72.10%。2024年7月,本土化灌装生产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预填充笔及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预填充笔获得阿尔及利亚医药监管机构的注册批件,公司出口至阿尔及利亚的订单已在第三季度完成发货,标志着公司在非洲市场的首次本土化项目成功落地。此外,公司在欧美市场合作开发也取得新的进展,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特许经营权服务收入为1.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49%,主要系公司按照协议约定确认的里程碑节点收入增加所致。
管线研发稳步推进,GZR18数据亮眼。公司管线中重点产品主要有GZR18、GZR4、GZR101以及GZR18口服片剂。GLP-1受体激动剂GZR18在2024年10月公布数据,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I期临床研究达到主要终点,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体重方面相较于司美格鲁肽(诺和泰)更为优效。超长效胰岛素周制剂GZR42024年10月公布数据,在I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在降低HbA1C方面相较于德谷胰岛素(诺和达)更为优效。新型预混双胰岛素复方制剂GZR10110月公布数据,在I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在降低HbA1c和餐后血糖方面相较于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诺和佳)更为优效。
投资建议:甘李药业在胰岛素续约中实现量价齐升,国内收入稳健增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21/47.53/57.4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6.55/12.15/15.41亿元,对应PE为47/26/20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释放不能与集采降价对冲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集采风险;仿制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