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华源证券 | 孙延,刘晓宁,曾智星,王惠武,张付哲 | 维持 | 买入 | 2025年中报点评:利润持续兑现,关注周期趋势 | 2025-09-02 |
中国船舶(600150)
投资要点:
事件:中国船舶发布2025半年报:公司2025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3.25亿元,同比增长11.96%;归母净利润29.46亿元,同比增长108.59%;扣非归母净利润28.91亿元,同比增长141.23%。2025年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8.19亿元,环比增长61.42%;扣非归母净利润17.73亿元,环比增长58.72%。
公司手持订单充足且高价订单持续释放,未来三年利润持续上行确定性较高: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船舶业绩显著增长,核心原因或在于公司手持订单充足且高价订单持续释放。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手持民品船舶订单333艘/2649.11万载重吨/2334.87亿元,分别较2024年底+3.42%/+7.64%/+7.62%。目前,公司订单已排至2028-2029年,近年签订的高价新单或将陆续交付。这使得公司2025-2028年利润增长具备较高确定性。
与中国重工的吸收合并落地,有望增强协同效应:2025年8月,中国船舶集团发布《关于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之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申报结果的公告》,拟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通过重组整合,公司有望增强上下游协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船价短期调整不改变周期上行。去年三季度后,受航运低迷、地缘冲击及环保法规待定影响,新造船订单弱、船价调整,截至2025年8月29日,新造船价指数较2024年9月高点已回落1.94%。但由于十余年行业低谷的产能出清,造船产能持续紧张,船厂订单依旧饱和。2025年下半年,制约新造船市场活动的三大因素有望改善:油散市场景气度或提升、全球脱碳法规有望于10月正式立法、地缘事件影响或有所缓和,后续造船企业或将迎来利润兑现期,行业前景向好。
盈利预测与评级:中国船舶是国内综合造船龙头。我们预计20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07、115.95、162.12亿元,对应PE分别为24.15、15.01、10.74倍。随着高价订单陆续交付,公司未来业绩向上的确定性较强,我们认为船舶绿色更新大周期远未结束,未来船价与业绩仍有上行空间,深海科技产业发展或将创造新增长点,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人民币美元汇率波动;航运行业景气不及预期;造船需求不及预期;全球经济衰退和滞涨风险。 |
2 | 东吴证券 | 周尔双,韦译捷 | 维持 | 买入 | 2025年中报点评:Q2归母净利润+80%符合预期,南北船合并已步入收官阶段 | 2025-09-01 |
中国船舶(600150)
投资要点
2025Q2归母净利润+80%,在手订单饱满
2025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12%,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109%,核心主业船舶造修与海工实现营收386亿元,同比增长13%。单Q2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18%,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80%,业绩位于预告中值,符合市场预期。公司在手订单饱满,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手持民船订单2649万载重吨/2335亿元,同比增长12%/17%,后续随高毛利率订单交付继续确认,业绩增长可持续。
毛利率同比大幅改善,费控能力稳步提升
2025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毛利率12.2%,同比增长4.0pct,销售净利率8.3%,同比增长4.3pct,核心主业船舶造修与海工毛利率11.7%,同比提升4.1pct。受益于高毛利率民船订单确认、公司精益管理推进,盈利能力同比大幅改善。2025上半年公司期间费用率5.0%,同比下降0.3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06%/3.10%/3.21%/-1.35%,同比分别变动0.0/-0.3/-1.0/+1.0pct,费控能力稳步提升。
存量更新+供给刚性支持造船业景气度,南北船合并收官中船实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克拉克森数据,截至2025年8月底,较2024年同期,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86.2,同比-1.5%,维持高位,全球船厂在手订单量3.9亿载重吨,同比+11%,较2025年初下降1%。受2024年基数较高、美国301和船舶法案影响,2025年1-7月船舶全球新签订单5779万DWT,同比下滑54%,其中中国船厂新签订单3531万DWT,占比约61%,龙头地位稳固。分船型,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轮新签订单2781/1320/1206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变动+23%/-66%/-73%。展望后续,需求端,环保政策趋严、船龄增长约束下,存量更新需求中长期存在,供给端,产能刚性支撑船价,造船业周期高点已过但远未结束。8月13日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发布公告,向中国重工异议股东实施其所持异议股份的现金选择权,中国重工股票自8月13日起连续停牌不再复牌,标志南北船合并步入收官。中国船舶作为存续公司,中船系下船舶总装核心上市平台,将整合双方资源、消除同业竞争并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全球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74/99/124亿元(暂不考虑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23/17/13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原油价格波动等。 |
3 | 国金证券 | 满在朋,房灵聪 | 维持 | 买入 | 上半年业绩高增,毛利率稳步提升 | 2025-08-30 |
中国船舶(600150)
8月29日,公司发布25年中报。1H25公司实现收入403.25亿元,同比增长11.96%,其中Q2收入244.67亿元,同比增长17.93%。1H25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9.46亿元,同比增长108.59%,其中Q2归母净利润18.19亿元,同比增长79.88%,业绩高增。
经营分析
上半年业绩高增,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根据公司公告,1H25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7.83亿元,同比增长12.04%,主营业务毛利率12.07%,同比增加4.13个百分点。其中,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收入386.69亿元,同比增长12.26%;毛利率11.73%,同比增加4.09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提升原因主要在于1H25公司提升精益管理水平,生产效率稳步提升,交付的民品船舶价格同比提升,建造成本管控得当,营业毛利同比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中国造船竞争力提升。2025年上半年,根据克拉克森数据,全球造船完工量4718.49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4690.12万载重吨,截至6月底,全球手持订单量38742.09万载重吨。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2.22%、56.12%和67.28%,三大指标全部位居世界第一。7月全球新接船舶订单612万DWT,同比-40%,降幅环比6月的-68%收窄。7月中国新签订单505万DWT,同比-18%,降幅环比6月的-71%大幅收窄。25M3-M7,中国新签订单全球份额分别为31%/61%/54%/75%/83%,份额稳步提升。
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看好公司综合竞争力提升。公司和中国重工均为国内领先的造船企业,双方合并后将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经营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南北船”合并现已经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审议通过,顺利获得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批复、上交所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通过和中国证监会注册同意,截至目前,公司正在加快推进有关实施换股等工作,合并进展较为顺利,看好公司未来竞争力提升。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为884/981/108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3/108/144亿元,对应PE为23/15/1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新订单增速不及预期、碳减排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风险。 |
4 | 东吴证券 | 周尔双,韦译捷 | 维持 | 买入 |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25H1归母净利润同比+98%~119%,在手订单兑现业绩超预期 | 2025-07-13 |
中国船舶(600150)
投资要点
事件:2025年7月10日,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2025H1业绩预增98%-119%,在手订单兑现超市场预期
根据预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归母净利润28~31亿元,同比增长98%~119%,扣非归母净利润26~29亿元,同比增长120%~145%,业绩超市场预期。对应单Q2归母净利润17-20亿元,同比增长65%~95%。同时,中国重工7月10日亦发布业绩预告,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5~18亿元,同比增长182%~238%,中国船厂在手订单放量、利润率修复逻辑持续兑现。截至2025年5月,中国船舶手持民船订单322艘、2461万载重吨,产能已排期至2029年,展望后续,301法案悲观情绪逐渐修复,此前抑制的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南北船合并发挥协同效应,中国造船产业链综合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资产整合持续推进,看好内部效率提升带来的利润释放弹性
2025年7月4日,中国船舶发布公告,公司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暨关联交易事项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意味着“南北船合并”进展更进一步。根据中国船舶、中国重工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合并完成后公司手持订单占全球总量约15%,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超14%,新签订单量全球占比超16%。两者合并后将减少同业竞争,提升中国造船资产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中国船舶制造全球影响力。展望后续,根据中国船舶承诺,沪东中华将在三年内剥离不宜注入上市公司资产并提议注入中国船舶;黄埔文冲、重庆川东等同业竞争问题将陆续解决,看好中船集团内部效率提升带来的利润释放弹性。
存量+环保更新中长期逻辑不改,船舶制造上行周期仍将持续
根据克拉克森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87,同比-1%维持高位,全球船厂在手订单量3.9亿载重吨,同比+20%,较2025年初下降0.1%。受2024年基数较高、美国301和船舶法案影响,2025上半年船舶新签订单下滑54%,但展望后续,环保趋严+船龄增长下存量更新需求中长期存在,将支持行业景气度。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结果,本次方案较草案制裁强度有所减弱,调查结果初步落地,船东可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造船市场情绪面、订单面有望修复。2025年6月中国船厂新签订单64.4亿美元,占全球新签订单量61%,环比+38pct。中期来看,造船业周期高点已过但远未结束,供给刚性支撑船价,需求侧前期透支量消化、散货船发力,船厂仍将持续受益。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业绩预增超市场预期,全球造船业领先地位稳固。我们维持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74/99/124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21/16/13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原油价格波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