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21 | 天风证券 | 潘暕,包恒星 | 维持 | 买入 | 智元首个具身基座模型即将发布,重点推荐蓝思科技 | 2025-03-09 |
蓝思科技(300433)
事件:据《科创板日报》,总部位于上海的智元机器人将于3月10日正式发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Operator-1),该模型框架由VLM(多模态大模型)+MOE(混合专家)组成,将集合采训推一体,小样本快速泛化、“一脑多形”的跨本体应用、持续进化、人类视频学习等能力。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稚晖君(彭志辉)3/8晚间在微博预告称,“下周智元机器人有好东西发布”。
点评:看好智元机器人供应链,重点推荐蓝思科技!
智元机器人拥有行业领先的建线、量产、出新速度:
1)产品线:智元成立于2023年2月。公司成立同年就推出第一代的原型样机远征A1。目前公司会有三条主打产品线,分别是远征、Genie和灵犀;远征主要是面对商用场景的双足人形机器人远征A1、A2系列;Genie主要是面向通用具身操作的轮式双臂机器人G1,以及一条用于拓展家用场景的小型人形机器人灵犀产品线;灵犀产品线目前已经发布了一款X1,预计会在下半年发布一款面向机器人发烧友的产品X2;
2)产能及量产节奏:2024年是智元的量产元年,智元机器人开始实现量产并对客户发货,在2025年1月,智元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实现了1000台下线的规模,其中大概有700台出货给了客户。公司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的智元机器人制造工厂已于2024年10月投产,计划在上海张江建设年产能在1万台左右的人形机器人的二期工厂。未来5~10年,在机器人产量方面,智元希望能够逐步实现一年量产1万台、10万台和100万台人形机器人的目标;
3)应用场景拓展:在场景方面,智元希望能够不断地精进机器人大模型的效果,能够在2025年和2026年实现在真实场景的落地甚至规模化落地—人形机器人能够在真实工厂产线上代替人类去7×24小时工作,作业成功率、投资回报比都被客户接受和认可,且客户愿意付费。
智元开源真机数据集和仿真数据集加速行业创新。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大型仿真框架“AgiBot数字世界”,同步开源涵盖5类应用场景、180种以上物品、12种核心技能的仿真数据集。智元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单位,发布了百万真机数据集开源项目“AgiBot世界”,包含人形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80多种技能。
智元强调不同的产品线还会有一些合作的生产伙伴去推进生产,这不是一种简单的代工关系,而是更深度的合作,蓝思科技作为重点生态伙伴有望核心受益。蓝思科技深度参与了灵犀X1机器人的关节模组、DCU控制器、OmniPicker(夹爪)等核心部件的生产组装与测试控制。依托卓越的技术研发团队与顶尖的生产设施,蓝思科技不仅满足了智元对于产品品质的严苛要求,而且确保了大规模量产的顺利进行。蓝思科技凭借在新材料研发、结构件制造、触控与指纹模组、显示模组以及精密组装与数据测试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等软件交互,打造AI驱动的智能化装备与系统,能够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从设计到量产的一站式垂直整合服务。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4/25/26年分别实现营收729/918/112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6/55/72亿元。维持目标价39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
22 | 天风证券 | 潘暕,包恒星 | 维持 | 买入 | Rokid深度战略合作,电子系统级厂商的一大步! | 2025-02-23 |
蓝思科技(300433)
事件:2月22日,公司与AI交互领军企业杭州灵伴科技(Rokid)达成深度战略合作,通过整机组装与全产业链整合,为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爆发式增长提供核心支撑。
点评:Rokid深度战略合作,电子系统级厂商的一大步!我们认为伴随着23年公司组装业务开始成长放量+24年合作支付宝拓展新零售业务+25年开年机器人+AI眼镜业务捷报频传,公司成长逻辑从结构件厂商向电子系统级厂商升级,未来公司将紧抓智能手机、AI PC、新能源、人形机器人、支付终端、智能家电等新机遇,看好公司成长范式转变打开长期成长空间,增长提速。
1)AI眼镜:2/22与AI交互领军企业杭州灵伴科技(Rokid)达成深度战略合作:①深度战略合作实现全链条覆盖:公司作为RokidAI眼镜全系产品的整机组装合作伙伴,从镜架、镜片、功能模组到全自动组装线实现全链条覆盖;②垂直整合能力突出加速产品性能优化:构建从光学模组研发到整机组装的垂直整合能力,推动轻量化、低功耗显示技术突破,实现产品向“无感佩戴”演进;③深耕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在光波导和光学引擎领域深耕多年,已配合国际大客户完成多代智能眼镜核心组件研发,并在光波导材料、微纳结构加工等关键技术路线上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纳米微晶玻璃技术可提升镜片抗摔性与透光率,为AI眼镜提供轻量化、高画质显示方案。轻量化高强度材料,为未来AI眼镜的多模态交互、脑机接口传感器集群提供支撑,将成为更多国际头部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2)机器人:1月21日,蓝思科技与智元机器人公司在长沙举行了灵犀X1人形机器人套餐交付仪式,成功批量交付灵犀X1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①卡位关节电机、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蓝思科技深度参与了灵犀X1机器人的关节模组、DCU控制器、OmniPicker(夹爪)等核心部件的生产组装与测试控制;②垂直整合优势突出有望成为机器人一站式服务商:蓝思科技凭借在新材料研发、结构件制造、触控与指纹模组、显示模组以及精密组装与数据测试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等软件交互,打造AI驱动的智能化装备与系统,能够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从设计到量产的一站式垂直整合服务;③产品矩阵扩充动能充足: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目前公司已与国内外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建立合作,专门团队研发人形机器人关节、灵巧手、躯干、头部壳体及面罩等结构件、模组。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蓝思科技已自主研发和量产应用六轴机器人、AOI视觉检测机器人、无人搬运机器人、智能复合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4/25/26年分别实现营收729/918/112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6/55/72亿元。维持目标价39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消费电子创新不及预期、新赛道拓展不及预期 |
23 | 天风证券 | 潘暕,包恒星 | 首次 | 买入 | 结构件龙头垂直整合布局成效显著,新业务加速放量 | 2025-01-19 |
蓝思科技(300433)
蓝思科技是全球消费电子、新能源智能汽车电子视窗防护及结构件领域的龙头ODM企业,2023年公司垂直整合布局成效显著,新业务加速放量。创始人周群飞女士于2003年创立蓝思科技,公司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2015年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公司以智能制造为基础,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领域为牵引,率先在全球将玻璃、蓝宝石、陶瓷等新材料导入消费电子、智能汽车触控面板和结构件领域。2023年公司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业务营业收入449.01亿元,同比增长17.50%,结构件和模组领域市场份额稳居领先地位,组装业务增长势头良好,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类业务营业收入49.98亿元,同比增长39.47%。其中中控模组、仪表面板、智能B柱与C柱等新产品得到了多家客户的认证,陆续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消费电子企稳回暖,行业呈现一定复苏态势。智能手机:苹果手机24Q3增长稳健,增速相比24Q2有所放缓;PC:全球PC市场延续正增长趋势,增速持平,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Windows PC的安装基础的很大一部分仍然需要更新,因为在Windows10于2025年10月的生命周期结束之前,大部分Windows PC的安装基础仍需更新。
公司为苹果结构件模组核心供应商,有望受益AI创新带动需求增长+折叠屏创新。苹果软硬件创新优势叠加积极部署AI,AI创新有望驱动成长。安卓折叠屏持续渗透,苹果积极布局折叠屏技术后续有望带动行业市场空间扩容,公司在折叠屏赛道持续布局新材料、新技术,包括UTG、CPI等核心技术,有望积极受益于折叠屏产品创新。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持续渗透,蓝思科技新能源业务有望受益于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和横向扩充产品品类单机价值量持续提升。2023年,蓝思科技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9.98亿元,同比增长39.47%。目前公司已与超过30家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及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切入了包括特斯拉和比亚迪在内的主要制造商的供应链,同时与宝马、理想、蔚来等传统及新兴车厂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客户还包括如奔驰、大众等,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其新能源汽车主要产品包括中控屏、仪表盘、智能B柱、智能C柱、充电桩等,陆续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公司将不断拓展与现有客户合作领域,并不断发展新客户,进一步丰富公司的客户资源、产品结构。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4/25/26年分别实现营收729/918/112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6/55/72亿元。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受益于消费电子上行周期,结构件环节充分受益于ID创新,按照1倍PEG估值,对应目标价39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消费电子需求不及预期、消费电子创新不及预期、新能源车价格压力影响供应商盈利能力、下游产品推出节奏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客户集中度高风险 |
24 | 浦银国际证券 | 沈岱,马智焱,黄佳琦 | 维持 | 买入 | 多业务推动2025年加速成长 | 2025-01-08 |
蓝思科技(300433)
调整蓝思科技2024年、2025年盈利预测,并上调目标价至人民币27.1元,潜在升幅23.3%,维持“买入”评级。
重申蓝思科技的“买入”评级:蓝思科技有望在2025年保持较为强劲增长,增长动能来源于:1)大客户新机型有望带动单机零部件价值量提升,并且公司有望提升市场份额,2)安卓客户快速扩张,带来智能手机ODM出货量增长以及平板、家电、汽车等非手机业务成长,3)智能终端放量成长。而且,AI PC、机器人、玻璃基板等新业务有望贡献增量,并打开长期增长天花板。我们预计蓝思2025年净利润有望增长26%,对应2025年市盈率为21.6x。我们认为公司是优质的消费电子龙头之一,并有望在端侧AI浪潮中受益,因此重申蓝思“买入”评级。
大客户动能上行:我们预计2025年iPhone出货量将达到2.37亿部,同比增长2%,与全球智能手机的大盘类似。而且,今年下半年新机型改款有望带动玻璃、金属等零部件价值量提升,从而带动蓝思的零部件业务量价齐升。此外,今年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将在更多地区上线,从而进一步刺激蓝思大客户销量上行。
组装业务持续放量快速成长:我们预期2025年蓝思的组装业务有望在2024年放量成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成长。2025年组装业务成长将来源于:1)安卓客户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强劲增长动能,并且蓝思一体化平台能力持续提升,获得更多ODM业务;2)洗衣机等大家电组装作为新业务在今年有望放量;3)公司有望在客户的新能源车汽车电子业务中拓展更多产品类别,单车价值量在今明两年将有望看到显著提升;4)智能终端在2024年的基础上有望在2025年大幅放量。
投资风险: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需求恢复不如预期,增长较为乏力。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乏力。行业竞争再次加剧,公司利润率承压,复苏慢于预期。公司主要业务份额提升弱于预期。公司多元化业务投入增加,费用增加较快,拖累业绩表现。 |
25 | 国信证券 | 胡剑,胡慧,叶子,詹浏洋,李书颖 | 维持 | 增持 | 3Q24归母净利润同环比增长,毛利率同环比改善 | 2024-11-01 |
蓝思科技(300433)
核心观点
3Q24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173%,盈利能力同环比改善。1-3Q24公司营收462.3亿元(YoY+36.74%),归母净利润23.7亿元(YoY+43.74%),毛利率17.0%(YoY-1.03pct)。1-3Q24公司财务费用同比增长94.68%达到2.28亿元,主要来自汇兑净损失的增加。3Q24公司营收173.6亿元(YoY+27.37%,QoQ+29.87%),归母净利润15.10亿元(YoY+37.85%,QoQ+173.46%),毛利率21.43%(YoY+1.0pct,QoQ+4.99pct),毛利率同环比改善。
3Q24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公司智能手机相关业务有望受益。据Canalys数据,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强劲需求,以及北美、中国和欧洲市场处于换机周期的早期阶段,3Q24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5%,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其中3Q24苹果出货量达到历年同期最高水平,市场份额18%,随着Apple intelligence的拓展,预计IPhone16将推动苹果在2024年继续保持增长,并且有望延续到2025上半年。1H24年公司智能手机与电脑业务营收240.20亿元(YoY+48.87%),占公司总营收的83%。
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ODM、OEM带动外观件、结构件等市场份额提升。公司与支付宝联合开发“碰一下”产品,使得用户无需展示付款码,解锁手机碰一下商家的收款设备即可完成支付,是一款改变了支付方式的终端产品,公司作为该产品的品牌制造商,在金属中框、3D玻璃盖板、模切配件以及整机组装的系统集成上彰显了智能制造与ODM的强劲竞争力。公司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加快发展ODM和OEM业务,以ODM或OEM模式开发及量产智能手机、支付终端、PC、笔电、医疗、智能家居等智能设备,带动玻璃金属等结构件、外观件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客户销量增长以及新客户开拓推动公司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业务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据中汽协数据,1-3Q24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832万辆,同比增长32.5%。据特斯拉官网,3Q24特斯拉汽车生产量46.29万辆,同比增长9.13%,环比增长14.35%。公司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业务有望受益于客户销量增长以及新客户开拓。1H24公司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类业务营收27.16亿元(YoY+19.01%),占总营收9%。
投资建议: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39.19/51.43/63.64亿元(前值2024-2026年为38.49/49.41/62.6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9.7%/31.2%/23.8%,对应PE为28.9/22.0/17.8倍,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客户集中的风险。 |
26 | 浦银国际证券 | 沈岱,马智焱,黄佳琦 | 维持 | 买入 | 三季度业绩超预期 | 2024-10-31 |
蓝思科技(300433)
上调蓝思科技2024年、2025年盈利预测,并上调目标价至人民币26.6元,潜在升幅18.1%,维持“买入”评级。
重申蓝思科技的“买入”评级:蓝思三季度业绩表现超出我们和市场预期,尤其是毛利率表现。公司今年明年两年的利润有望取得确定性较高的成长。从短期来看,今年四季度为消费电子旺季,公司环比增长动能较为明确。从明年中期维度看,蓝思科技的增长动能来源于:1)苹果iPhone的上行动能,2)安卓智能手机垂直一体化的组装业务扩张,3)AI PC的新业务增量,和4)汽车业务明年客户的新品上量。从长期维度来看,蓝思重视研发投入及扩张业务规模。同时,公司短期内的资本支出投入相对克制。因此公司利润增长具备较为有利条件。我们预计蓝思2024年、2025年净利润有望增长41%和19%,对应2024年、2025年市盈率为31.1x和26.0x。我们认为公司是优质的消费电子龙头之一,并有望在端侧AI浪潮中受益,因此重申蓝思“买入”评级。
三季度业绩超预期:在今年三季度,蓝思收入达到人民币174亿元,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30%,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同比两位数增长。公司毛利率达21.4%,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环比增长5.0个百分点,超出市场和我们的预期,其中手机和电脑、新能源车及智能座舱、其他智能终端等业务品类毛利率均有提升,而毛利率较低的组装等业务收入占比提升,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公司整体毛利率。蓝思三季度费用率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因此公司营业利润大幅增长,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210%。蓝思三季度利润达人民币15.1亿元,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173%,录得历史第二高的三季度利润,高于市场预期;扣非净利润增长更加可观,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236%。
投资风险: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需求恢复不如预期,下半年增长较为乏力。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乏力。行业竞争再次加剧,玩家利润率承压,复苏慢于预期。公司多元化业务投入增加,费用增加较快,拖累业绩表现。 |
27 | 东吴证券 | 马天翼,鲍娴颖 | 首次 | 买入 | 精密制造平台化布局,AI终端和汽车电子全面发展 | 2024-10-29 |
蓝思科技(300433)
投资要点
玻璃结构件领先者,打造电子行业精密制造平台型企业:蓝思科技是业内领先的智能设备结构件与功能件厂商,公司在玻璃结构件基础上,通过自研、收购及合作等方式,开拓陶瓷、金属、蓝宝石、塑胶等结构及功能件产品以及智能手机组装业务,同时从消费电子领域拓展至汽车行业,目前已经积累出苹果、三星、小米、OPPO、华为、荣耀、特斯拉、宝马、奔驰、奥迪、大众、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等行业知名客户。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4.91亿元,YoY+16.69%;实现归母净利润30.21亿元,YoY+23.42%。2024年1-3季度,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实现营业收入462.3亿元,YoY+36.7%,实现归母净利润23.7亿元,YoY+43.7%。2015-2023年,随着智能手机等产品市场快速成长以及蓝思单机产品价值的提升,蓝思科技对第一大客户苹果公司销售额从83亿元增至315亿元,CAGR达18%,在公司营收占比始终在50%以上。
积极把握AI终端发展趋势,垂直整合业务升级: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进步,据IDC预测,2024年AI手机出货量将达1.7亿部,渗透率达15%,AIPC新机出货渗透率将超过50%。AI软硬件市场的升级热潮,有望使提前布局新材料应用、结构件、模组和组装的企业受益。蓝思科技在保持玻璃盖板业务领先地位的同时,积极发展触控及蓝宝石、陶瓷等材料业务。2020年8月公司收购可胜泰州与可利泰州切入大客户手机中框加工业务,成为继玻璃盖板以后消费电子业务又一主线。2021年公司投资30亿元,在湘潭蓝思建设智能终端智造一期项目,迈入智能手机整机组装市场,并在当年即收获小米手机订单,此后公司切入小米旗舰机代工业务,先后代工小米13ultra以及小米14全系列型号,2023年整机组装业务大幅增长,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汽车智能化推动车载显示屏持续增长:汽车智能化趋势下,单车显示屏数量将稳步提升。根据群智咨询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球车载面板市场总出货量为1.1亿片,同比增长约11%,Omdia预计车载显示屏市场到2030年将达到2.38亿片。公司深入拓展汽车玻璃产品及其他车载产品,并拓展充电桩、动力电池精密金属结构件等,汽车业务增长迅速。2023年,公司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座舱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9.98亿元,占公司总营收9.2%,同比增长39.47%,毛利率15.47%;公司已经与超过30家国内外新能源及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建立合作关系,覆盖技术研发到产品供货全链条,有望打造消费电子业务外第二增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为672.1/859.3/1050.6亿元,同比增长23.3%/27.8%/22.3%,归母净利润为41.5/54.6/68.0亿元,同比增长37.2%/31.8%/24.4%,对应P/E为27.3/20.7/16.7倍。公司作为苹果产业链最核心的供应商之一,深度受益于AI终端创新升级及汽车电动化发展,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消费电子复苏不及预期;AI终端创新不及预期;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