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国金证券 | 樊志远,丁彦文 | 首次 | 买入 | 聚焦导热散热,AI服务器散热驱动成长 | 2025-08-12 |
思泉新材(301489)
全链条产品力与优质客户群构筑基本面护城河。公司以热管理为核心赛道,构建“材料—组件—系统”的全链条解决方案能力,这种垂直整合能力既保障了产品迭代效率,又为跨领域拓展提供技术底座。客户结构呈现“头部深耕+多元布局”特征,既深度绑定小米、三星等消费电子巨头,又拓展工业、新能源等领域客户,在保障营收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单一行业周期波动风险。这种“产品闭环+客户壁垒”的双重优势已显效: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1.1%,2025年Q1增速跃升至93.59%,归母净利润同步高增79.57%,印证基本面扎实。
AI算力爆发催生液冷刚需,公司技术布局提前卡位。AI算力密度的指数级提升推动散热技术从风冷向液冷升级,形成千亿级增量市场。公司凭借前瞻性布局,已实现均热板、热管等核心组件批量供货,在研的超薄型产品针对性解决高密度集成场景痛点,技术参数精准匹配英伟达H100等高端芯片需求。2024年建成液冷板产品体系,2025年拟募资3158.94万元推进“液冷散热研发中心项目”,依托高温烧结、定向成型等六大核心技术,深度卡位AI服务器、超算中心等新兴场景,成为液冷赛道的核心受益者。此布局不仅承接行业增量,更借助技术壁垒形成先发优势。
消费电子复苏叠加AI终端升级,传统基本盘与新兴赛道共振。消费电子行业复苏叠加AI手机、智能终端算力跃升,带动散热需求结构性增长。公司依托与头部客户的深度合作,在产品建设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覆盖主流终端散热场景。更关键的是,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石墨烯导热、精密制造等技术可复用至液冷业务,而液冷领域的系统级解决方案能力又能反哺高端消费电子场景,形成“传统基本盘提供现金流—新兴赛道贡献高增长”的协同格局,双轮驱动业绩持续释放。
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预测2025-2027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06、2.07、3.17亿元,同比增长102.07%、95.35%、53.25%,给予公司2026年65倍PE估值,目标市值134.59亿元,对应目标价格为166.67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波动风险;全球数据中心扩张进度不及预期;技术迭代滞后风险;客户、供应商集中度较高风险。 |
2 | 华鑫证券 | 任春阳,高永豪,何鹏程 | 维持 | 增持 | 公司动态研究报告:业绩增长开始提速,多业务布局具备看点 | 2025-05-18 |
思泉新材(301489)
投资要点
2024年利润有所承压,2025Q1业绩开始提速
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6.56亿元,同比增长51.1%,实现归母净利润5245.59万元,同比减少3.88%,营收大增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因为:1)新纳入报表的子公司较多,部分子公司处于在初创阶段期间费用增多;2)销售/研发费用分别增加1149.64/1305.75万元;3)计提减值准备2255.41万元。2025Q1实现营收1.83亿元,同比增长93.59%,实现归母净利润1772.20万元,同比增长79.57%,净利润增长开始提速,未来业绩驱动主要是由于:1)北美大客户订单大幅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多维布局,协同效应开始显现;3)募投项目产能陆续释放;4)技术研发升级产品附加值提升。
AI驱动行业增长,公司有望受益
根据TechInsights的最新研究,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7亿台,同比增长0.5%,连续六个季度保持复苏态势,其中中国市场在消费电子补贴的带动下,2025Q1出货量6870万台,同比增长达9%。同时在AI驱动下,消费电子有望迎来新的增长,Canalys预计:AI手机在2023至2028年间预计以6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AIPC在2024年至2028年间预计以4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AI驱动消费电子复苏,其对综合散热方案提出了更严格的功能性和散热性能需求,公司也将从中受益,获取更多订单。
新产品新领域持续突破,多业务具备看点
公司深耕散热行业多年,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同时具有热管理材料、磁性材料、纳米防护材料等功能性材料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供商之一,可以一站式解决电子电气产品多功能性需求。公司依托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较强的技术积累和优质的客户资源,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积极通过新设、收购兼并等方式,布局了散热风扇、液态硅胶、电子胶粘剂、液冷等多项新业务,多个领域新增业绩看点:1)汽车领域:产品应用于汽车座舱电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细分领域,2024年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在智能家居、无人机、储能等客户开发方面继续有所突破,成功与相关行业知名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3)AI服务器、光模块等领域,公司积极推进重要客户的认证,为后续业务合作奠定基础;4)机器人领域:现有的导热散热产品可以用于机器人,暂未与相关行业客户合作,未来会积极关注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机会。
盈利预测
预测公司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1.08、1.52、2.02亿元,EPS分别为1.87、2.64、3.50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9、28、21倍,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的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
3 | 中银证券 | 苏凌瑶,周世辉 | 维持 | 增持 | 2024年大客户带动营收强劲增长,2025年增长动力有望多元化 | 2025-04-25 |
思泉新材(301489)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受益北美大客户需求提振,公司营收同比增长超过50%,但因子公司亏损、减值计提等因素,利润并未增长。展望2025年,公司液冷板块、汽车业务以及受益越南产能扩建的热管理产品,均有望取得明显增长,维持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北美大客户带动2024年营收同比大幅增长,多因素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024年公司营收6.6亿元,同比增长51.1%;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比下降3.9%;扣非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比下降6.3%;毛利率24.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净利率7.4%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2024Q4单季度营收2.3亿元,同比增长107.4%,环比增长11.4%归母净利润0.1亿元,同比下降36.9%,环比下降42.9%;扣非归母净利润0.1亿元,同比下降36.6%,环比下降39.5%;毛利率23.7%,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1个百分点;净利率3.9%,同比下降12.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5.0个百分点。2024年公司营收大幅增长,主要因当年北美大客户的订单大幅增长,带动公司在北美大客户的市场份额提升;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下滑,因多方面原因,1)新合并报表的子公司在初创阶段费用较高,导致亏损合计1319.5万元;2)当年公司加大市场开拓和研发力度,导致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分别增长1149.6万元/1305.8万元;3)2024年计提减值准备合计2255.4万元。
公司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优化客户布局,汽车领域增长较快、液冷项目或成重要新增长点。业务领域拓展方面,公司于2024年已布局了散热风扇、液态硅胶、电子胶粘剂、液冷等多项新业务,使汽车领域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25年将重点推进石墨膜扩产项目、液冷生产项目、石墨烯&石墨垂直取向热界面材料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客户拓展方面,2024年公司已在智能家居、无人机、储能等业务开发方面有突破,成功与行业相关知名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AI服务器光模块等领域,公司积极推进重要客户的认证,为后续业务合作奠定基础。2025年将加大新业务与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深化与北美大客户、小米、vivo等重要客户的长期战略合作。
产能方面,调增越南散热基地投资总额,扩大海外产能,有望提升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公司于2025年2月27日发布董事会决议,计划将越南思泉新材散热产品项目的投资总额从3500万美元增加至6500万美元,截至2025年3月14日,已完成该项目的境外投资备案手续、越南思泉新材的注册登记手续,并已在越南北宁取得30282.0平方米土地使用权证书。越南拥有成本效益、地理位置优越等多重优势,有利于公司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及优化产能布局,有望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和产品利润率。
估值
因公司多个子公司亏损超此前预期,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0.87/1.17/1.50亿元,对应市盈率为38.9/28.7/22.5倍。我们看好公司热管理业务发展受益产能和应用领域的扩张,维持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创新不达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客户相对集中风险、汇率风险。 |
4 | 山西证券 | 潘宁河,林挺 | 维持 | 增持 | 24年营收增速表现亮眼,北美大客户合作持续深化 | 2025-04-18 |
思泉新材(301489)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6.56亿元,同比+51.10%,归母净利润0.52亿元,同比-3.88%。其中,24Q4公司实现营收2.32亿元,同比+107.41%,环比+11.35%,归母净利润0.11亿元,同比-36.88%,环比-42.89%。
24年营收增速表现亮眼,北美大客户合作持续深化。24年公司实现营收6.56亿元,同比+51.10%,主要系北美大客户订单需求快速上涨,带动市场份额提升。分业务来看,1)24年热管理材料实现营收6.09亿元,同比+49.62%;2)磁性材料实现营收0.03亿元,同比+56.62%;3)纳米防护材料实现营收0.1亿元,同比+65.47%。费用率方面,24年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同比+0.88pct/+0.9pct,主要系公司开拓市场增加较多职工薪酬、服务费及佣金所致。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52亿元,同比-3.88%,主要系部分子公司存在亏损,影响公司业绩表现。
新业务持续发力,多维布局驱动业绩增长。公司积极布局和优化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布局了散热风扇、液态硅胶、电子胶粘剂、液冷等多项新业务;在智能家居、无人机、储能等客户开发方面继续实现突破,成功与相关行业知名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在AI服务器、光模块等领域,公司积极推进重点客户的认证,为后续业务合作奠定基础。
投资建议:预计在行业扩容、进入北美大客户供应链、业务范围持续延伸的共同作用下,公司2025-2027E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40.9%/47.7%/38.8%,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消费电子景气度下滑、市场竞争加剧、关税政策变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