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东吴证券 | 周尔双,李文意 | 维持 | 买入 | 与宁德再签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受益龙头扩产&新技术迭代 | 2024-12-02 |
先导智能(300450)
投资要点
事件:11月29日先导智能与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传统锂电领域,宁德优先采购先导的核心设备:与2021年的战略合作协议相比,此次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了采购设备的范围:2021年合作范围为【包括涂布、卷绕、化成等】的电芯核心设备,此次新签订的合作协议将范围扩大为【包括涂布、辊压、模切、卷绕、叠片、物流、化成容量等】的电芯核心设备,同时积极拓展【模组PACK】等领域的相关合作。宁德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扩产节奏有望加快。宁德时代23年产能552GWh,在建产能100GWh,产能利用率70%;24年H1产能323GWh(年化646GWh),在建产能153GWh,产能利用率65%;7月开始环比提升,目前已处于满产状态,后续扩产有望加速,25年新增产能有望达150-200GWh(含海外基地35GWh),先导有望充分受益宁德扩产。
新技术领域,双方就固态电池、钙钛矿等达成合作:宁德与先导将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在新领域新技术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固态电池、钙钛矿等领域开展合作,将及时向对方共享其掌握的上述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市场动态等资讯,并拟共同建立并加强常态化技术交流机制,通过召开技术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深化前述领域的合作。半固态电池设备与传统液态电池设备差别不大,而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和设备需求上差异较大,用固体进行导电,不再应用涂布机和卷绕机,主要用干法电极设备、叠片机等。目前先导具备全固态整线解决方案,覆盖全固态电极制备、全固态电解质膜制备及复合设备、裸电芯组装到致密化设备、高压化成分容等全固态电池制造关键设备,其固态电池设备及干法电极设备已成功发货至欧洲、美国、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汽车企业、头部电池客户、新兴电池客户现场。
海外客户稳步拓展中,看好龙头设备商出海:(1)欧洲地区:纯海外客户包括大众(5年200-240GWh)、ACC、保时捷、宝马等整车厂,国内企业包括宁德的匈牙利项目。(2)北美地区:3月公布了ABF20GWH的订单,还有国内出海的宁德福特,通用特斯拉跟宁德的合资项目以及其他的美国企业订单有望逐步明晰。(3)东亚地区:有机会通过固态电池技术切入日韩电池厂。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设备验收节奏,我们维持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13/20/26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22/15/11倍,考虑到估值水平及公司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扩产不及预期,技术研发不及预期。 |
2 | 东吴证券 | 周尔双,李文意 | 维持 | 买入 | 2024年三季报点评:Q3减值环比收窄,业绩正逐步触底回升 | 2024-10-31 |
先导智能(300450)
投资要点
Q3减值环比收窄,利润转正: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1.12亿元,同比-30.90%;归母净利润为6.08亿元,同比-73.81%;扣非净利润为5.88亿元,同比-74.22%。Q3单季营收为33.59亿元,同比-44.93%,环比+37.61%;归母净利润为1.49亿元,同比-86.71%,环比转正;扣非净利润为1.40亿元,同比-87.39%,环比转正。Q3公司计提减值损失约2.18亿元,环比下降34%,我们认为公司后续减值计提有望持续收窄,利好业绩逐步释放。
Q3盈利能力环比改善,后续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4Q1-3毛利率为36.42%,同比-1.61pct;销售净利率为6.44%,同比-11.14pct;期间费用率为25.65%,同比+9.35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56%/9.18%/13.90%/0.01%,同比+0.66/+3.90/+4.34/+0.44pct,期间费用率提升主要系收入下滑的同时研发和管理费用相对刚性。Q3单季毛利率为36.63%,同比+1pct,环比+1pct;销售净利率为4.61%,同比-13.51pct,环比+9.4pct,公司盈利能力环比改善。我们认为后续随着毛利率逐步提高的海外收入占比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合同负债同比持续增长,在手订单充足:截至2024Q3末公司存货为133.08亿元,同比-0.50%;合同负债为114.05亿元,同比+15.14%,在手订单充足。2024Q3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7.97亿元,负现金流环比收窄,验收节奏有所加快。
海外锂电扩产加速,公司海外业务快速放量:相较于国内动力电池厂大幅扩产带来产能过剩问题,海外扩产较为理性,我们看好未来海外动力电池厂的扩产加速,一是IRA法案刺激美国电动车产业链本土化,加速LG、SK等日韩电池厂赴美建厂,二是大众、福特等整车厂逐渐向上游电池环节布局扩产,或自建电池厂或成立合资工厂,三是ACC、Northvolt等欧洲电池玩家也在增多,利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设备商。2024H1公司取得美国ABF20GWh的锂电设备订单,同时海外供应链布局持续深化。相比于2023年公司30%的海外新签订单占比,随着后续欧洲、北美以及东南亚的订单持续增加,我们预计公司2024年海外订单占比将提升至50%。
拓展光伏、氢能等领域,开启平台化布局:在光伏领域,公司实现了XBC电池的GW级工艺设备研发验证,在其全工序环节都实现了全新突破,已累计获得超过20亿以上的设备订单,打造了行业首条TOPCon标杆整线,与头部大客户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为中国钙钛矿行业的首条GW级别生产线提供了国内首台激光划线设备;在氢能领域,公司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四代MEA R2R装配产线,成功交付2000MW氢能电解槽堆叠整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设备验收节奏,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原值20)/20(原值29)/26(原值35)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22/15/11倍,考虑到估值水平及公司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下游扩产不及预期。 |
3 | 东吴证券 | 周尔双,李文意 | 维持 | 买入 | 2024年半年报点评:Q2业绩承压,看好全球化与平台化布局深化 | 2024-08-31 |
先导智能(300450)
投资要点
上半年海外收入高增,Q2业绩承压主要受国内订单验收延迟影响:2024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7.52亿元,同比-18.82%,收入下滑主要系订单验收周期延长。其中锂电设备收入39.05亿元,同比-27%,占比68%;智能物流系统收入12.97亿元,同比+40%,占比23%;光伏设备收入4.02亿元,同比+42%,占比7%;3C设备收入0.60亿元,同比-61%,占比1%。分地区看,2024H1中国大陆收入为46.54亿元,同比-30%,占比81%;海外收入10.95亿元,同比+160%,占比19%。2024H1实现归母净利润4.59亿元,同比-61.74%;扣非净利润为4.48亿元,同比-61.68%。Q2单季营收为24.41亿元,同比-35.96%,环比-26.26%;归母净利润为-1.05亿元,扣非净利润为-1.03亿元,同环比转亏。Q2业绩出现亏损主要系国内锂电设备验收节奏放缓,叠加公司出于审慎考量计提较多减值损失。
业务结构调整,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海外业务毛利率显著提升:2024上半年毛利率为36.30%,同比-3.80pct,其中锂电设备毛利率为41.85%,同比-1.65pct,智能物流系统毛利率19.53%,同比-7.85pct,光伏/3C设备毛利率分别为35.33%/42.12%,较2023全年毛利率+18.55/-1.90pct,光伏平台化战略成效逐步显现;海外业务毛利率为39.47%,较2023全年毛利率大幅提升23pct;销售净利率为7.5%,同比-9.61pct;期间费用率为25.66%,同比+5.18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64%/9.53%/14.43%/-0.95%,同比+0.64/+3.13/+2.52/-1.11pct,期间费用率提升主要系收入下滑的同时管理和研发费用相对刚性。Q2单季毛利率为35.66%,同比-3.27pct,环比-1.12pct;销售净利率为-4.81%,同比-22.32pct,环比-21.41pct。
存货小幅减少,合同负债同比持续增长:截至2024Q2末公司存货为131.24亿元,同比-4.52%;合同负债为114.24亿元,同比+7.66%,在手订单充足。2024Q2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0.82亿元,净流出额环比进一步扩大。
海外锂电扩产加速,公司海外业务快速放量:相较于国内动力电池厂大幅扩产带来产能过剩问题,海外扩产较为理性,我们看好未来海外动力电池厂的扩产加速,一是IRA法案刺激美国电动车产业链本土化,加速LG、SK等日韩电池厂赴美建厂,二是大众、福特等整车厂逐渐向上游电池环节布局扩产,或自建电池厂或成立合资工厂,三是ACC、Northvolt等欧洲电池玩家也在增多,利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设备商。2024H1公司取得美国ABF20GWh的锂电设备订单,同时海外供应链布局持续深化。相比于2023年公司30%的海外新签订单占比,随着后续欧洲、北美以及东南亚的订单持续增加,我们预计公司2024年海外订单占比将提升至50%。
拓展光伏、氢能等领域,开启平台化布局:在光伏领域,公司实现了XBC电池的GW级工艺设备研发验证,在其全工序环节都实现了全新突破,已累计获得超过20亿以上的设备订单,打造了行业首条TOPCon标杆整线,与头部大客户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为中国钙钛矿行业的首条GW级别生产线提供了国内首台激光划线设备;在氢能领域,公司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四代MEA R2R装配产线,成功交付2000MW氢能电解槽堆叠整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设备验收节奏,出于谨慎性考虑,我们下调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至20(原值33)/29(原值41)/35(原值53)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为11/7/6倍,考虑到估值水平及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下游扩产不及预期。 |
4 | 海通国际 | Yuewei Zhao | 维持 | 增持 | 公司年报点评:计提减值拖累23年业绩,设备出海迎来发展机遇 | 2024-05-15 |
先导智能(300450)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披露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66.28亿元,同比+19.35%;归母净利润17.75亿元,同比-23.45%;扣非归母净利润17.25亿元,同比-23.57%。其中,23Q4公司营业收入34.42亿元,同比-12.45%;归母净利润-5.49亿元,同比-184.09%;扣非归母净利润-5.58亿元,同比-187.83%。24Q1公司营业收入33.11亿元,同比+1.14%,归母净利润5.65亿元,同比+0.21%,扣非归母净利润5.51亿元,同比+0.01%。
计提减值及毛利率暂时下降拖累业绩。根据公司2023年年报:1)2023年下半年海外业务毛利低,主要前期受疫情影响的海外项目在下半年集中确认收入;2)2023年计提减值损失上升至11.62亿元(资产减资损失4.30亿元,信用减值损失7.32亿元),进一步影响公司利润。
锂电池设备收入稳定增长,高毛利率光伏设备收入增速较高。根据公司2023年年报:1)锂电池设备:2023年营业收入126.42亿元,同比+27.12%,毛利率38.69%,同比-0.35pct。2)智能物流系统:2023年营业收入14.31亿元,同比-15.55%,毛利率6.88%,同比-12.17pct。3)光伏自动化生产配套设备:2023年营业收入10.28亿元,同比+121.85%,毛利率16.78%。4)3C智能设备:2023年营业收入6.98亿元,同比+15.29%,毛利率44.02%。
23年毛利率暂时承压,24Q1逐渐恢复。根据公司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毛利率35.60%,同比-2.15pct;净利率10.65%,同比-5.98pct,其中,出口毛利率16.15%,同比-3.69pct。其中,23Q4公司毛利率26.28%,同比-16.81pct;净利率-15.92%,同比-32.51pct。根据2024年一季报,24Q1公司毛利率36.78%,同比-4.68pct,环比+10.50pct;净利率16.60%,同比-0.08pct,环比+32.52pct,盈利水平保持较高水平。
23年费用率同比有所增加,24Q1有所好转。根据公司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率2.71%,同比-0.24pct;管理费用率6.04%,同比+0.88pct;研发费用率10.08%,同比+0.41pct;财务费用率-0.24%,同比+0.23pct。其中,23Q4公司销售费用率5.82%,同比+1.52pct;管理费用率8.96%,同比+3.57pct;研发费用率12.08%,同比+0.68pct;财务费用率0.53%,同比+0.53pct。根据公司2024年一季报,24Q1公司销售费用率0.47%,同比-1.27pct;管理费用率9.25%,同比+2.60pct;研发费用率11.74%,同比-1.25pct;财务费用率-1.38%,同比-1.40pct。
存货和发出商品保持增长,预示订单充足。根据公司2022、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1)2022/2023/2024Q1各期末,公司存货分别约为124/132/143亿元(其中,2022/2023年发出商品分别为72/86亿元),合同负债分别为101/126/140亿元,保持增长侧面反应公司在手订单较为充足,营收端有一定保障。
期待海外业务成为新增长点,光伏设备&复合铜箔设备打开成长空间。1)锂电设备:根据公司2023年年报,公司与全球多家一线锂电池企业和车企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锂电池设备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海外锂电扩产。2)光伏设备:根据公司2023年报,公司在TOPcon、XBC、钙钛矿等领域光伏电池端整线装备和用于光伏组件设备均有布局。根据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近期公司XBC全工序设备在行业头部客户现场顺利实现满产,获得客户认可并追加订单,截至2023年9月8日,公司已累计获得超过20亿元+XBC设备订单。3)复合铜箔设备:随着复合集流体生产工艺逐渐成熟,复合集流体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根据公司微信公众号,公司现已推出了复合集流体创新制造方案,相关设备现已获得了客户订单;另外,公司推出的“磁控溅射+水电镀”创新型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箔材良率与设备稼动率,并得到了来自客户的高度认可。
盈利预测与估值。鉴于下游锂电行业扩产放缓,公司锂电池智能装备业务或承压,因此,我们下调了公司2024和2025年的盈利预测,并新增2026年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2.76/37.57/44.50亿元(原2024-25预测为43.18/50.33亿元),EPS分别为2.09/2.40/2.84元/股,考虑到公司是锂电设备领先企业,海外出口及新领域持续发力,有望打开一定成长空间,同时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15倍PE估值(原为2023年16x),下调目标价13%至31.38元/股,合理市值491亿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动力电池扩产不及预期、存货和信用等减值风险、公司海外拓展进度低于预期、光伏设备&复合铜箔设备等业务开拓低于预期、公司业绩不及预期等。 |
5 | 东吴证券 | 周尔双,李文意 | 维持 | 买入 | 2023年报&2024年一季报点评:减值损失使得业绩短期承压,看好公司锂电设备海外市场拓展 | 2024-04-26 |
先导智能(300450)
投资要点
受Q4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影响,2023年利润有所下滑: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3亿元,同比+19%,其中锂电池设备收入126.4亿元,同比+27%,占比76%,智能物流系统14.3亿元,同比-16%,占比9%,光伏智能装备10.3亿元,同比+122%,占比6%,3C智能装备7.0亿元,同比+15%,占比4%;归母净利润17.8亿元,同比-23%;扣非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24%,主要系Q4出于审慎原则、下游电池厂回款周期有所延长,公司针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等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4.3亿元、信用减值损失7.3亿元,我们认为公司应收账款多来自行业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亿伟锂能等,后续实际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小。2024Q1公司实现营收33.1亿元,同比+1%;归母净利润5.6亿元,同比+0.2%;扣非归母净利润5.5亿元,同比+0.01%。
受过去海外订单影响,盈利能力略有下滑: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35.6%,同比-2.1pct,其中锂电池设备毛利率为38.7%,同比-0.4pct,主要系2023年确认的海外收入毛利率较低仅为16%,对应的2021-2022年订单受疫情影响,物流费用、人员外派费用等综合成本上升,2023年新签订单毛利率已恢复至40%+,影响逐步消除;销售净利率为10.6%,同比-6pct;期间费用率为18.6%,同比+1.3pct,其中销售费用率为2.7%,同比-0.2pct,管理费用率(含研发)为16.1%,同比+1.3pct,财务费用率为-0.2%,同比+0.2pct。
合同负债&存货稳定增长,订单充沛保障业绩:截至2023年底公司合同负债为125.7亿元,同比+24%,存货为132.1亿元,同比+7%;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8.6亿元,同比-151%,主要是收到的销售回款减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和支付的各项税费增加所致。截至2024Q1末公司合同负债为139.6亿元,同比+34%,存货为143.2亿元,同比+8%;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7.1亿元,同比+58%。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新签订单约225亿元(不含税),2024年公司目标增长30%左右。
海外电池厂扩产加速,先导智能海外订单占比提升:相较于国内动力电池厂大幅扩产带来产能过剩问题,海外扩产较为理性,我们看好未来海外动力电池厂的扩产加速,一是IRA法案刺激美国电动车产业链本土化,加速LG、SK等日韩电池厂赴美建厂,二是大众、福特等整车厂逐渐向上游电池环节布局扩产,或自建电池厂或成立合资工厂,三是ACCNorthvolt等欧洲电池玩家也在增多,利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设备商。相比于2022年先导智能海外订单占比15%,2023年海外订单占比提升至30%,我们预计2024年海外订单占比将逐步提升至30-35%,先导智能希望将来海外订单占比能达到50%以上。后续欧洲、北美以及东南亚的订单将陆续增加,先导海外客户主要包括德国大众、法国ACC、瑞典Northvolt等。
拓展光伏、氢能等领域,开启平台化布局:在光伏领域,公司实现了XBC电池的GW级工艺设备研发验证,在其全工序环节都实现了全新突破,已累计获得超过20亿以上的设备订单,打造了行业首条TOPCon标杆整线,与头部大客户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为中国钙钛矿行业的首条GW级别生产线提供了国内首台激光划线设备;在氢能领域,公司成功交付2000MW氢能电解槽堆叠整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设备验收节奏,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原值50)/41(原值60)/53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10/8/6倍,考虑到估值水平及公司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下游扩产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