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华安证券 | 谭国超,李雨涵 | 维持 | 买入 | 业绩稳健增长,技术升级驱动核心业务 | 2025-09-04 |
爱尔眼科(300015)
主要观点:
事件:
2025年8月27日公司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5.07亿元(+9.12%),实现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0.0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40亿元(+14.30%)。
单季度看,2025Q2,公司实现营收54.81亿元(+2.47%),实现归母净利润10.01亿元(-12.9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9.80亿元(+4.03%)。
点评:
业绩稳健增长,技术升级驱动核心业务
2025H1,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实现14.30%的较快增长,显示出核心业务强大的经营韧性。归母净利润增速放缓主要系去年同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基数较高,且新建以及搬迁医院,在建转固、长期待摊等资产新增,使固定成本增加所致。从费用端看,公司25H1销售费用率为9.15%,同比-1.47pct,精细化管理成效显现。
从经营层面看,公司各项业务稳步推进,25H1实现门诊量924.83万人次(+16.47%);手术量87.9万例(+7.63%),市场需求保持旺盛。拆分收入结构,公司核心业务多点开花:
屈光项目:实现营收46.18亿元(+11.14%),增速亮眼。公司通过引进蔡司VISUMAX800、SMILE pro等新一代手术设备与技术,成功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和客单价提升,有效应对行业价格竞争。
视光服务项目:实现营收27.20亿元(+14.73%),保持高速增长。公司持续推广“5P近视防控模式”,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白内障项目:实现营收17.81亿元(+2.64%)。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公司通过推广飞秒白内障、多焦晶体等技术,满足了患者多层次需求,实现稳健增长。
深化科技赋能,全球化与精细化管理并进
公司持续推进“创新驱动科技爱尔”战略,科技赋能成效显著。报告期内,公司加快“AI+眼科”应用布局,启动“AI眼科医生”智能体研发,并与中科院计算所、华为云等机构深化合作。公司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上取得突破,已整合28个高质量眼科专病数据集,包含稀缺病历超10万例,并启动了7项数据产品在数据交易所的挂牌,积极推进数据资源入表。
公司稳步扩张业务版图,全球化网络布局持续推进。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境内拥有355家医院、240家门诊部,北京等地的重点医院项目正在建设中。境外布局已达169家眼科中心及诊所,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增强。同时,公司着力于提升经营效率,报告期内成立组织变革小组,通过成立湘赣区、秦晋区等管理委员会,深化“地县一体化”、“同城一体化”等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评级
我们看好公司恢复性增长,预计公司2025~2027年将实现营业收入232.39/260.66/294.54亿元,同比10.8%/12.2%/13.0%;实现归母净利润40.30/46.33/53.52亿元,同比13.3%/15.0%/15.5%;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政策变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区域运营风险等。 |
2 | 东吴证券 | 朱国广,冉胜男,苏丰 | 维持 | 买入 | 2025年中报点评:屈光客单提升,关注新术式推广、组织变革、海外发展 | 2025-09-01 |
爱尔眼科(300015)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报,2025H1公司实现营收115.07亿元(+9.12%,同比,下同),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0.05%),扣非归母净利润20.40亿元(+14.3%)。25Q2公司实现营收54.81亿元(+2.47%),归母净利润10.01亿元(-12.97%),扣非归母净利润9.80亿元(+4.03%)。
25H1经营数据:诊疗量快速增长,控费成效明显。2025H1,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4亿元(+20%)。销售毛利率下降0.88pct、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1.47pct、管理费用率持平,毛利率下降原因系24Q3收购医院毛利率较低、新建医院及屈光等设备升级带来折旧摊销增加、医保政策变化导致白内障等价格降低。2025H1门诊量924.8万人次(+16.47%),手术量87.9万例(+7.63%)。屈光/视光/白内障/眼前段/眼后段项目收入同比+11.14%/14.73%/2.64%/13.06%/9.02%,毛利率分别下降1.07/1.74/1.16/0.96/0.59pct。
核心业务:屈光客单价回升,白内障集采影响消化。1)屈光业务:引进蔡司新一代设备VISUMAX800及微创手术SmilePro,客单价同比上升,扭转价格战倾向。2)老花手术布局:成已在多地开设老视门诊并将成立老视学组,借鉴欧洲和美国经验,可能是未来潜在革命性增长点。3)白内障业务:25H1靠手术量拉动增长。受医保DRG/DIP结算政策影响,25H1手术单价同比下降7.57%。另一方面晶体集采影响消化,预计下半年价格同比基本持平。4)全面加快AI+眼科应用布局,已整合28个高质量眼科专病数据集。
组织架构调整,提高整体经营效率。2025年1月公司成立组织变革领导小组,推动专业化、年轻化团队建设,整合资源、提升效率。1)调整架构,优势省份带动发展;2)优化同城多院“各自为政”模式,转为以省区/城市为单位管理;3)CEO、业务院长等职位,培养任用年轻干部。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40.98/46.80/53.50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为30/26/23倍。我们预计随着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眼科医疗行业依然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医院扩张或整合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政策变化不确定性风险。 |
3 | 国信证券 | 陈曦炳,彭思宇,张超 | 维持 | 增持 | 屈光视光引领增长,收入增速稳步回升 | 2025-08-29 |
爱尔眼科(300015)
核心观点
2025H1公司营收增速稳步回升,利润同比基本持平。202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07亿元,同比增长9.1%;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同比增长0.1%。随着居民眼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以及对高端眼科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公司经营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优势持续显现。公司2025H1受益于屈光业务中全光塑、全飞秒4.0、全飞秒Pro等新术式带来的单价提升以及海内外医疗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营业收入增速稳步回升;利润端受到新建医院折旧摊销增加以及屈光设备升级等影响,同比基本持平。预计随着公司屈光新术式的放量、白内障行业价格波动趋缓以及公司海内外业务布局的不断扩张,公司营收增速提升的趋势有望延续。
25H1门诊量及手术量齐升,屈光及视光业务引领增长。2025H1实现门诊量924.83万人次,同比增长16.47%;手术量87.9万例,同比增长7.63%。分业务来看,屈光项目收入46.18亿元(+11.1%),白内障项目收入17.81亿元(+2.6%),眼前段项目收入10.31亿元(+13.1%),眼后段项目收入7.85亿元(+9.0%),视光服务项目收入27.20亿元(+14.7%)。公司“1+8+N”战略持续取得进展,分级诊疗网络逐渐建设完善,规模效应不断显现,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拥有境内医院355家,门诊部240家,以及香港亚洲医疗、美国MINGWANG眼科中心等多家海外机构。
费用率控制良好,利润率水平同比略有下降。2025H1公司销售费用率9.1%(-1.5pp);管理费用率13.6%(+0.0pp);财务费用率0.4%(-0.6pp);研发费用率1.4%(-0.1pp)。公司持续采取优化措施提高效率,费用控制水平较强。2025H1公司毛利率48.6%(-0.9pp),归母净利率19.3%(-1.7pp),利润率略有下降主要因部分新并购医院毛利率仍在提升区间、新建医院摊销以及屈光设备升级导致折旧提升。
投资建议:考虑公司白内障板块业务收入增速受到集采等因素影响,我们略下调公司营业收入预测;同时由于屈光新设备折旧及新医院的费用摊销,略下调全年归母净利润预测。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237.34/268.16/302.22亿元(原为241.70/277.66/317.71亿元),同比增速13.1%/13.0%/12.7%;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40.59/48.30/56.57亿元(2025-2026原为41.35/48.77/57.59亿元),同比增速14.1%/19.0%/17.1%。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消费复苏不达预期、医疗事故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
4 | 开源证券 | 余汝意,阮帅 | 维持 | 买入 |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2025上半年业绩稳健增长,屈光视光呈复苏趋势 | 2025-08-28 |
爱尔眼科(300015)
2025年上半年业绩稳健增长,屈光视光呈复苏趋势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15.07亿元(同比+9.12%,下文都是同比口径),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0.05%),扣非归母净利润20.40亿元(+14.30%),毛利率48.56%(-0.88pct),净利率19.29%(-1.66pct)。2025Q2公司实现营收54.81亿元(+2.47%),归母净利润10.01亿元(-12.97%),扣非归母净利润9.80亿元(+4.03%)。考虑消费市场变化,我们下调2025-2026年业绩预测(原预测为42.56、49.16亿元),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39.99/45.08/51.77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0.9/27.5/23.9倍,考虑公司眼科医疗领域品牌实力,维持“买入”评级。
屈光视光呈复苏趋势,持续引进前沿技术和设备
2025上半年公司屈光项目实现营收46.18亿元(+11.14%),白内障项目17.81亿元(+2.64%),眼前段项目收入10.31亿元(+13.06%),眼后段项目收入7.85亿元(+9.02%),视光服务项目收入27.20亿元(+14.73%),其他项目收入5.37亿元(-13.57%)。公司引进蔡司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设备VISUMAX800及全新微创手术SMILE pro,以及国内首个、全球第二款获批的IGF-1R抗体药物——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持续优化临床路径,提升诊疗效率和质量。
门诊量较快增长,费用率有所下降
2025上半年公司实现门诊量924.83万人次(+16.47%),手术量87.9万例(+7.63%)。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境内医院355家,门诊部240家,境外布局169家眼科中心及诊所。公司远程医疗中心入驻专家400余名,覆盖全国20余省,2025上半年完成远程阅片20余万例。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9.15%、13.55%、1.35%、0.42%,同比-1.47pct、+0.03pct、-0.06pct、-0.56pct。
风险提示:医疗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公共关系危机风险、商誉减值风险等。 |
5 | 国金证券 | 甘坛焕 | 维持 | 买入 | 业绩稳增,技术升级下有效“反内卷” | 2025-08-27 |
爱尔眼科(300015)
2025年8月26日,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2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07亿元(同比+9.12%),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同比+0.05%),扣非归母净利润20.40亿元(同比+14.30%)。
单季度来看,25Q2公司实现收入54.81亿元(同比+2.47%),归母净利润10.01亿元(同比-13.0%),扣非归母净利润9.80亿元(同比+4.03%)。
经营分析
门诊及手术量稳步增长,屈光、视光业务引领增长。25H1公司实现门诊量924.83万人次(同比+16.47%),手术量87.9万例(同比+7.63%)。分业务看,屈光项目通过技术升级有效“反内卷”,实现收入46.18亿元(同比+11.14%),毛利率为56.12%;视光服务项目受益于“5P近视防控模式”推广,收入达27.20亿元(同比+14.73%),毛利率为54.21%;白内障项目在医保支付改革背景下,通过推广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实现收入17.81亿元(同比+2.64%),毛利率为36.34%;眼前段项目收入10.31亿元(同比+13.06%),眼后段项目收入7.85亿元(同比+9.02%)。
境内境外同步发力,海外业务贡献提升。分地区看,25H1公司境内业务实现收入99.9亿元,境外业务表现稳健,合计收入15.18亿元,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13.2%。其中,欧洲地区收入达12.20亿元,东南亚地区收入2.06亿元,全球化布局成效显现。
业务网络持续扩张,组织变革与AI赋能提升效率。截至25H1,公司境内医院达355家,门诊部240家,境外布局169家眼科中心及诊所,分级连锁网络不断完善。公司成立组织变革小组,通过成立湘赣区、秦晋区、鄂豫区等管理委员会,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实现“以强带弱”,提升经营管理效能。AI方面,公司深化“数字眼科”战略,启动“AI眼科医生”智能体研发,并与中科院计算所、华为云等机构深度合作。公司已整合28个高质量眼科专病数据集(含超10万例稀缺病历),并启动7项数据产品在数据交易所挂牌,积极推进数据资源入表。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考虑到客观环境因素,我们下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73/41.97/46.4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11%/11%,EPS分别为0.41/0.45/0.50元,现价对应PE分别为34/31/2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人才短缺风险;跨区发展风险;医疗安全性事故纠纷风险;合规监管风险等。 |
6 | 东莞证券 | 魏红梅 | 维持 | 买入 | 2025年中报点评:持续强化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 2025-08-27 |
爱尔眼科(300015)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了2025年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5.07亿元,同比增长9.12%;实现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同比增长0.0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增长14.3%。上半年业绩整体符合预期。
点评:
持续强化医疗服务能力提升。2025年上半年,实现门诊量924.83万人次,同比增长16.47%;手术量87.9万例,同比增长7.63%。分业务来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屈光、白内障、眼前段、眼后段和视光服务分别实现收入46.2亿元、17.8亿元、10.3亿元、7.9亿元和27.2亿元,分别同
比增长11.1%、2.6%、13.1%、9.0%和14.7%。公司持续强化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推进眼科技术迭代、升级,经营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共同促进了各项业务收入增长。
境内境外收入实现正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境内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分别实现营收27.8亿元、18.6亿元、15.3亿元、14.0亿元、9.9亿元、9.6亿元和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11.4%、10.4%、8.8%、18.3%、5.4%和3.1%。境外地区实现营收15.2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在欧洲和东南亚分别实现收入12.2亿元和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0%和10.2%。
中长期看,我国眼科医疗服务需求空间相对较大。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将导致年龄相关性眼病患者增多,青少年眼健康状况日益严峻且近视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民手机化使得用眼强度大幅增加,同时技术进步和居民眼健康意识的提升也推动了对高质量视觉服务的需求,多层次的眼健康需求逐渐显现。随着新技术临床应用加快以及高品质医疗服务需求增加,我国未来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还将扩大。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眼科连锁医疗机构,持续整合全球资源,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预计公司2025-2026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44元、0.51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1倍、27倍,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医疗事故、人才流失、扩张不及预期、商誉减值等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