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信达证券 | 左前明,郭雪,吴柏莹 | | | 25Q1业绩大幅增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有望加速监测需求释放 | 2025-04-26 |
雪迪龙(002658)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4.2亿元,同比减少5.97%;实现归母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减少16.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减少12.21%;基本每股收益0.27元/股,同比减少15.63%。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2.54亿元,同比增长9.65%;实现归母净利润0.10亿元,同比增长257.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2亿元,同比增长152.78%;基本每股收益0.02元/股,同比增长300%。
点评:
24年市场需求仍待复苏,毛利率提升0.56pct。分业务看,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业务分别实现收入11.38、1.85亿元,分别同比减少5.83%、24.13%;整体毛利率为41.97%,同比提升0.56pct,其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毛利率分别为44.31%、38.73%,分别同比减少0.92pct、提升8.44pct。2024年受国内整体市场需求偏弱叠加竞争加剧,分析系统销售量5486套,同比下滑0.92%。
25Q1业绩大幅提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带来的监测需求有望加速释放。2025Q1,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2.54亿元,同比增长9.65%;实现归母净利润0.10亿元,同比增长257.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2亿元,同比增长152.78%,业绩大幅提升。2024年公司中标火电、水泥、钢铁、铝冶炼等多个行业的碳监测项目,参与构建电力行业碳排放(核算与监测)计量技术体系,探索“能源计量、碳计量、碳核算”工作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路径,为公司拓展双碳业务奠定良好基础。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提出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此前,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管理机制方面也提出加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积极开展以电力、碳市场数据为基础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监测分析。我们认为碳排放计量、在线监测系统等领域市场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公司有望受益。
积极布局科学仪器,推动公司高端化发展。公司目前拥有北京、英国、比利时三个研发中心,已发展形成基于光谱学、色谱学、质谱学、能谱学、传感器学五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平台,具有高效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此外,公司积极培育科学仪器、计量仪器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等种子业务,通过质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仪、工业色谱仪、激光分析仪等国产化项目的实施,借助参与科学仪器创新中心平台资源,推动公司向更高端的分析仪器领域迈进,并加速实现对上游光学器件、检测器等核心零部件的覆盖,综合利用公司五大技术研发平台和坚实的产业化能力,协同投资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统筹推进种子业务相关产业链联通发展。
稳定现金分红回馈股东,彰显公司实力。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公司以总股本624,517,767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50元(含税),预计2024年度现金分红金额为156,129,441.75元,占2024年当期归母净利润的92.64%。公司现金分红政策旨在给予投资者稳定、合理的回报,彰显公司实力。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91亿元、16.9亿元、18.78亿元,增速分别为5.0%、13.4%、11.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6、2.31、2.6亿元,增速分别为22.3%、12.3%、12.3%。
风险因素:在手订单交付不及预期风险、产品研发和开拓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技术和人才流失风险。 |
2 | 中国银河 | 陶贻功,梁悠南,马敏 | 首次 | 买入 | 环境监测仪器龙头,碳监测有望成为新增长极 | 2025-04-18 |
雪迪龙(002658)
国内环境监测市场领军者,产品体系完善,技术实践经验丰富。公司是国内环境监测和分析仪器市场先行者之一,深耕分析仪器制造领域20余年,成立之初以研发工业过程分析系统为主,随后逐步涉足大气环境监测、碳排放监测等新兴领域,并收购了英国KORE公司和比利时ORTHODYNE S.A.,成立了两个海外研发中心,开拓了色谱仪、质谱仪等科学仪器业务。目前, 公司聚焦于环境监测、碳监测碳计量、工业过程分析、科学仪器、环境综合服务五大领域,构建了“智能装备+智慧运维+数智应用”三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及“双碳”目标的实现。
环境监测需求偏弱致短期业绩承压。2024年整体市场需求偏弱,高度竞争的态势仍未缓解。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下降5.97%;毛利率41.97%,同比增加0.56pct,净利率11.94%,同比下降1.48pct。2024年,公司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营业收入比重80.10%,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83%至11.38亿元;毛利率下降0.92pct至44.31%。
公司经营持续稳健,分红率高。2019-2024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由12.43亿元增至14.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9%。同期公司毛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始终维持在45%左右的较高区间。在整体经营稳健的背景下,公司近年分红持续提升,现金分红总额从2019年的0.63亿元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1.56亿元,其中2021年股息支付率达127.14%。2024年维持高分红传统,计划2024年现金分红1.56亿元,股息支付率92.64%。以2025/4/14股价为基础,测算公司2024年现金分红对应的股息率为3.59%。
开拓国际市场、布局新兴业务,碳监测市场有望加速释放。目前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目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公司积极拓展工业过程分析业务领域合作,同时发展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地区的国际业务,顺利执行多个位于印尼、越南等国家的工业过程分析和污染源监测项目。此外,公司探索和积极布局碳监测碳计量、科学仪器、环境综合服务领域发展:1)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碳交易需求与活力有望加速释放,碳监测碳计量市场有望提速,带动公司盈利能力修复;2)在科学仪器领域,公司全资子公司比利时Orthodyne完成产能扩建,并发布新一代色谱平台及工作站。此外,成立合资公司,主攻科学仪器及零部件研发推广;3)公司旗下设有子公司开展环境治理业务、第三方检测业务及环境信息化业务,作为公司生态环境综合服务的组成板块,致力于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综合服务。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4、2.40、2.72亿元,对应当前PE分别为19.45x、18.18x、16.02x。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技术和人才流失的风险;地缘政治的风险。 |
3 | 华福证券 | 严家源,尚硕 | 调高 | 买入 | 4Q24盈利能力改善,关注碳市场扩围及国产替代 | 2025-03-31 |
雪迪龙(002658)
投资要点:
事件:3月27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0亿元,同比-5.97%;归母净利润1.69亿元,同比-16.90%;扣非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12.21%。其中4Q2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5亿元,同比+3.85%;归母净利润0.93亿元,同比+15.07%;扣非归母净利润0.90亿元,同比+37.05%。2024年,公司拟每10股派息2.50元。
4Q24盈利能力改善,现金流有所下降。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51亿元,同比下降21.25%;其中4Q24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08亿元,同比下降46.27%。毛利率方面,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41.97%,同比增长0.56pct;其中4Q24毛利率为44.89%,同比增长4.56pct。整体上,4Q24公司现金流虽有所下降,但盈利能力提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碳排放监测业务有望受益。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由40%提升至60%,重点排放单位数量由约2200家提升至约3700家,覆盖排放量由约50亿吨提升至约80亿吨。公司污染源碳排放监测系列产品包括碳排放监测系统和甲烷在线监测系统,公司构建的“智能装备+智慧运维+数智应用”的新型碳计量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为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提供全面的碳监测与碳计量综合解决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领域的提升有望为公司碳排放监测业务的拓展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持续关注工业过程分析、科学仪器设备国产化替代。公司工业过程分析业务除了应用于传统流程工业行业,同样可以应用于半导体、天然气、生物质发电、氢能、核电等先进制造及新能源行业。在科学仪器领域,公司已形成光谱学、色谱学、质谱学、能谱学和传感器学五大核心技术平台,其中飞行时间质谱系列产品可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应用、食品、安全与医药检测等领域。2024年,公司中标全球首个核能与石化大规模耦合项目的气体分析系统,MODEL4030Ex激光分析仪首次进入中石化装置,MODEL6000Ex色谱分析仪首次中标钢铁行业煤气热值分析项目,具备国产替代化技术优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受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影响,公司2024年业绩有所承压,4Q24已取得改善,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国产化替代推进,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结合公司经营情况,上调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57/18.97亿元(前值15.34/17.7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4/2.34亿元(前值1.82/2.31亿元),新增2027年营业收入为21.65亿元,归母净利润2.60亿元;2025-2026年EPS分别为0.31、0.37元/股(前值0.29、0.36元/股),新增2027年EPS为0.41元/股,对应PE分别为22.2、18.4、16.6倍,上调公司评级至“买入”。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科学仪器业务发展进度不及预期;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
4 | 华福证券 | 严家源,尚硕 | 调低 | 持有 | 需求偏弱致业绩承压,期待科学仪器+碳监测新进展 | 2024-11-01 |
雪迪龙(002658)
投资要点:
事件:10月29日,公司发布2024年三季报。1-3Q2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5亿元,同比-11.81%;归母净利润0.76亿元,同比-37.97%;扣非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42.45%。其中3Q2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1亿元,同比-15.97%;归母净利润0.26亿元,同比-34.05%;扣非归母净利润0.24亿元,同比-29.02%。
现金流同比改善,毛利有所下滑。1-3Q24,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43亿元,其中3Q24为0.64亿元,同比增长166.67%,回款改善显著。毛利率方面,1-3Q24公司整体毛利率为39.93%,同比下降2.13pct;其中3Q24毛利率为37.51%,同比下降4.83pct。整体上,3Q24公司现金流提升明显,但产品盈利能力有待改善。
业绩短期承压,未来有望受益碳排放监测。短期,受市场需求压力和竞争激烈影响,公司收入和毛利率同比有所下滑。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
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着力破解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面临的短板制约,提升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水平。随着我国碳计量体系逐步完善,公司碳监测业务有望放量,带来新的业绩增量。
工业分析应用广泛,长期有望受益“以旧换新”。3月份,国务院发布《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等为重点方向,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1月份欧盟碳市场把船舶行业碳配额纳入管控范围,当前公司船舶碳监测业务已处于试点阶段,同时公司关注第四代核电机组的建设规划,预计未来有较好的市场机会。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受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压力影响,公司业绩短期承压,未来有望受益于碳排放监测及“以旧换新”政策。结合公司经营情况,下调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21/15.34/17.72亿元(前值16.60/18.85/21.7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1.82/2.31亿元(前值2.33/2.69/3.13亿元),EPS分别为0.21、0.29、0.36元/股(前值0.37、0.42、0.49元/股),对应PE分别为30.7、22.5、17.8倍,下调公司评级至“持有”。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科学仪器业务发展进度不及预期;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
5 | 德邦证券 | 郭雪,卢璇 | 维持 | 增持 | 24H1业绩承压,碳计量政策频发看好行业发展潜力 | 2024-08-21 |
雪迪龙(002658)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公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5.75亿元,同比-9.79%;实现归母净利润0.49亿元,同比-39.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7亿元,同比-48.81%。单Q2看,实现营收3.43亿,同比增长1.2%,实现归母净利润0.56亿,同比增长3.52%,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47亿,同比下降4.28%。
市场需求仍待复苏,竞争加剧致毛利承压。分业务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其他业务分别实现收入4.61/0.7/0.44亿元,同比-10.2%/-30.1%/+85.32%,其他业务实现收入快速增加主要由于污染治理和节能收入增加。整体毛利率为41.03%,同比-0.89pct,主要由于市场尚未出现明显需求改善,竞争加剧致使毛利率水平持续承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毛利率分别为42.73%/42.83%,同比-1.81/+9.68pct。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蓄力长期发展。费用率方面,24H1公司期间费用率33.38%,同比+3.77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5.1%/11.2%/-1.3%/8.42%,同比+2.1/+1.8/-1.7/+1.57pct。财务费用下降主要由于本期公司可转债已到期并偿付完毕,不再计提可转债利息所致。公司多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目前拥有300人研发团队+北京、英国、比利时三大研发中心,具备高效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实现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商业化,有望乘双碳之风实现长足发展。
碳排放政策频发,碳计量要求提高有望带动监测仪器需求释放,看好行业长期增长潜力。2024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知》中提出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的目标,并从多个角度明确了碳减排的重点任务。《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十五五”时期、碳达峰后3个阶段工作目标,分别是:(1)到2025年,碳排放相关统计核算、监测计量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2)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3)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并明确提出了要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要求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
投资建议与估值:预计公司2024-2026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为16.25/18.54/21.03亿元,同比增长7.6%、14.1%、13.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25/2.79/3.24亿元,同比增长11%、24%、16%,对应PE分别为14X、12X、10X。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技术和人才流失风险,研发项目不及预期风险。 |
6 | 华福证券 | 严家源,尚硕 | 维持 | 买入 | 2Q24业绩有所改善,关注科学仪器+碳监测进展 | 2024-08-20 |
雪迪龙(002658)
投资要点:
事件: 8 月 19 日, 公司发布 2024 年中报。 1H24,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75亿元, 同比-9.79%; 归母净利润 0.49 亿元, 同比-39.88%; 扣非归母净利润 0.37亿元, 同比-48.81%。 其中 2Q24,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43 亿元, 同比+1.21%;归母净利润 0.56 亿元, 同比+3.52%; 扣非归母净利润 0.47 亿元, 同比-4.28%。
2Q24 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1H24,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 0.79 亿元, 其中 2Q24 为 0.94 亿元, 同比增长 10.36%, 回款有所改善。 毛利率方面,1H24 公司整体毛利率为 41.03%, 同比下降 0.89pct; 其中 2Q24 毛利率为42.62%, 同比增长 2.83pct。 整体上, 2Q24 公司现金流和产品盈利能力均有所改善。
工业过程分析短期承压, 长期有望受益于“以旧换新” 。 从业务构成来看,1H24 公司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实现收入 4.61 亿元, 同比下降 10.20%; 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实现收入 0.70 亿元, 同比下降 30.10%; 其他业务实现收入 0.44 亿元,同比增长 85.32%。 3 月, 国务院发布《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 推动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 以节能降碳、 升级改造为重心, 作为壁垒较高的工业过程分析技术, 国产化替代程度仍然较低, 公司相关业务有望持续受益, 逐步向高端分析仪器市场转型。
具备客户群体优势, 碳排放监测业务有望受益。 2024 年,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对计量、 统计、 监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碳排放监测及温室气体监测市场有望提速。 公司在污染源监测细分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相关产品可应用于污染源和环境空气的温室气体监测, 主要客户群体覆盖电力、 建材、 钢铁、 石化、 化工等领域, 为公司拓展碳排放监测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认为在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深化的市场机会下, 公司碳监测业务有望率先受益。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二季度单季盈利有所改善, 工业过程分析有望受益“以旧换新” 政策, 客户群体优势奠定碳排放监测业务基础。 结合公司经营情况 , 维 持对 公司 的盈 利预 测。 预 计公 司 2024-2026 年 营业 收入 分别 为16.60/18.85/21.77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3/2.69/3.13亿元, EPS分别为0.37、0.42、 0.49 元/股, 对应 PE 分别为 14.0、 12.1、 10.4 倍, 维持公司“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科学仪器业务发展进度不及预期; 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