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 1 | 华龙证券 | 景丹阳 | 维持 | 增持 | 2025年半年报点评报告:业绩高增符合预期,定增过会增长可期 | 2025-09-01 |
斯瑞新材(688102)
事件:
2025年8月28日,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2亿元,同比增长23.74%;实现归母净利润0.75亿元,同比增长33.61%。
观点:
下游景气度持续提升,主要产品效益增长带动利润增长。上半年,公司主要产品下游方向景气度进一步提升,公司布局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业务、医疗影像装备相关业务、人工智能硬件相关业务进展顺利,逐步产生效益。同时,轨交、电接触材料等主业保持温增。公司上半年收入、利润同比均实现高增,实现收入7.72亿元,同比增长23.74%;实现归母净利润0.75亿元,同比增长33.61%。由于欧元汇兑收益大幅增加,扣非归母净利润0.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6.43%。
定增项目过会,研发费用高增,持续成长可期。据公司公告,公司2024年度定增方案于日前获中国证监会批复,此次定增发行拟募集金额6亿元,主要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一阶段)及年产3万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投资。以上项目均为公司研判后决策实施的高景气方向,募投项目的顺利开展实施将为公司长期成长提供支撑。上半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240.32万元,同比增长30.73%,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上半年主要产品均维持高景气,业绩增长符合预期。定增募投项目顺利过会,将扩大商业航天、医疗产能,提供长期增长动能。我们维持前次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52/1.99/2.51亿元,对应PE分别为83.3/63.6/50.5倍。我们选取博威合金、钢研高纳、西部超导作为可比公司,公司估值较可比公司平均估值较高,我们认为公司液体火箭发动机内壁材料、医疗影像等业务具备高科技属性与高成长性,可以给予一定估值溢价,当前估值存在合理性,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铜价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业务拓展存在不确定性;关税政策变化超预期;汇率波动风险;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数据引用风险。 |
| 2 | 中航证券 | 邓轲 | 维持 | 买入 | 2025H1点评:关注商业航天&核聚变等尖端应用进展 | 2025-09-01 |
斯瑞新材(688102)
业绩概要:公司2025H1实现营业收入7.72亿元(+23.74%),实现归母净利润7473.83万元(+33.6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6968.47万元(+36.43%),对应基本EPS为0.10元。其中,公司Q2实现营收4.28亿元(同比+27.10%,环比+24.42%),归母净利润4240.86万元(同比+35.18%,环比+31.18%),单季度基本EPS为0.06元。
多条线业务营收稳步增长:2025H1公司营收实现同比稳步增长,公司秉持“新材料引领未来”的使命,充分发挥核心竞争优势,重点推进先进铜合金材料在商业航天、医疗影像设备、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半导体、可控核聚变等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应用与产业化。从2025H1各项业务进展来看,①高导高强铜合金材料和制品实现收入3.59亿元,其中,部分铜合金产品已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成功配套新奥科技、星环聚能和能量奇点等行业关键客户;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产品已应用于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等关键项目,细分领域竞争优势持续扩大。②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实现收入1.77亿元,公司持续扩张产能,126kV真空灭弧室触头材料已实现小批量交付客户,36kV及以上充气柜触头材料批量供应市场;③高性能金属铬粉实现收入3924万元,公司已形成年产2000吨铬粉生产能力,主要客户有西部超导、西门子、GfE、Plansee等知名企业;④医疗影像零组件实现收入4100万元,报告期内,国家商务部对进口医用CT球管进行产业竞争力调查,进一步推动CT球管产业国产化进程。公司主要客户包括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昆山医源、麦默真空等,并成为部分客户的战略合作供应商;⑤光模块芯片基座/壳体领域,公司新型铜合金可应用于光模块壳体,解决行业标杆客户面临的技术痛点,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Q2业务盈利性环比提升:2025H1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3.67%/9.95%(同比-0.14pcts/+0.94pcts),净利率同比提升较多主要系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同比下降0.60pcts和0.99pcts,主要得益于公司内部提质增效管理以及欧元汇率上升引起的汇兑收益大幅增加。2025Q2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4.51%/10.28%(环比+1.90pcts/+0.74pcts),推测毛利率环比提升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
定增项目助力产能扩张:公司定增项目拟募集资金总额6.0亿元用于两大项目的建设,其中: ①拟投入2.3亿元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一阶段)”,项目有助于公司形成全流程业务布局,建成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约200吨锻件、200套火箭发动机喷注器面板、500套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外壁等零组件,达产当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上限为20,057万元;②拟投入4.0亿元用于“年产3万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30,000套CT球管零组件、15,000套DR射线管零组件、500套直线加速器零组件、3,500套半导体产品组件和30,000套高电压用VI导电系统组件的生产能力,达产当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7亿元;③剩余6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定增项目有助于公司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巩固行业地位,亦有利于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提升。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领先的铜铬基合金研发制造平台型企业,业务占据多个产业链上游国产替代核心卡位,并与下游客户深度绑定、提供非标个性化研发和生产服务,未来有望受益于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高速发展,具备较强成长性。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6.4/20.8/26.3亿元,同比增长23.6%/26.6%/26.2%,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2.02/2.74亿元,同比增长33.8%/32.4%/35.3%,对应PE83X/63X/4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募投项目进程不及预期、终端需求不及预期等。 |
| 3 | 中航证券 | 邓轲 | 维持 | 买入 | 2024年报&2025Q1点评:下游领域多点开花,特种铜合金步入快车道 | 2025-05-05 |
斯瑞新材(688102)
业绩概要: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0亿元(+12.73%),归母净利润1.14亿元(+16.1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03亿元(+26.88%),对应EPS为0.16元。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40元。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同比+19.79%,环比-5.83%),实现归母净利润3233万元(同比+31.62%,环比-10.13%)。
特种铜合金步入发展快车道:2024年,公司紧抓市场机遇,以创新驱动构筑技术优势,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回应时代命题,助力国家战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分产品来看,①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实现收入5.91亿元(+10.63%),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商业航天领域对铜合金推力室内壁的需求增加,产品实现销量6857吨(-2.83%),推测系产品结构性调整及代工业务对销量造成部分影响,产品均价为8.62万元/吨(+13.9%),为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推测均价提升主要得益于高附加值产品的营收占比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年产150台(套)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外壁成品加工产能的打造,助力商业航天客户顺利完成10km级VTVL试验;同时公司产品已成功应用“可控核聚变”领域,开发并成功配套新奥科技等国内关键下游客户;②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实现收入3.35亿元(+19.21%),产品实现销量1129吨(+13.37%),受“双碳”目标驱动,全球电力投资持续增长带动相关产品产销两旺,产品均价为29.64万元/吨(+5.1%),提质增效持续推进。报告期内,公司在行业内技术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全面配合国内、外客户进行35kV/72.5kV/126kV环保充气柜用新一代铜钨、铜铬触头材料的研发,为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业务开启新的增长点;③高性能金属铬粉实现收入4240万元(-29.23%),产品销量为471吨(-32.28%),公司“年产2000吨高纯金属铬材料项目”已正常投运,但销量下降主要系受到下游高性能高温合金需求走弱影响,我们认为该业务后续有望随终端客户订单回暖而逐步改善;④医疗影像组件实现收入6022万元(+24.6%),实现销量41吨(+61.35%),收入增长主要由销量大幅提升所带动,主要原因为CT和DR球管零组件部分产品通过客户验证,逐步实现批量供应,以及北方华创的半导体业务快速增长,产品均价为148.59万元/吨(-22.8%),推测均价下行主要由于新切入的半导体业务带来了整体均价的调整。
产品高端化巩固盈利性:2024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3.09%/8.96%(+2.10pcts/+0.39pcts),毛利率同比提升主要得益于营收占比较大的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业务毛利率随产品结构的优化而提升,净利率同比增幅相对较小主要由于:①其他收益减少,主要系政府补助同比减少;②财务费用率同比增加0.51pcts,主要系2024年债务融资增加,利息支出增加,以及汇率波动导致汇兑收益减少。单季度来看,2025Q1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2.61%/9.54%(分别环比-0.73pcts/-1.38pcts),净利率环比下降相对较多主要系信用减值损失较多所致。
定增项目助力产能扩张:公司于2024年10月发布定增项目,拟募集资金总额6.0亿元用于两大项目,其中:①拟投入2.3亿元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一阶段)”,项目有助于公司形成全流程业务布局,建成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约200吨锻件、200套火箭发动机喷注器面板、500套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外壁等零组件,达产当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上限为20,057万元;②拟投入4.0亿元用于“年产3万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30,000套CT球管零组件、15,000套DR射线管零组件、500套直线加速器零组件、3,500套半导体产品组件和30,000套高电压用VI导电系统组件的生产能力,达产当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7亿元;③剩余6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定增项目有助于公司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巩固行业地位,亦有利于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提升。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领先的铜铬基合金研发制造平台型企业,业务占据多个产业链上游国产替代核心卡位,并与下游客户深度绑定、提供非标个性化研发和生产服务,未来有望受益于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高速发展,具备较强成长性。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6.3/20.4/25.6亿元,同比增长22.7%/24.8%/25.5%,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1.99/2.73亿元,同比增长32.6%/31.5%/36.9%,对应PE56X/43X/3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募投项目进程不及预期、终端需求不及预期等。 |
| 4 | 华龙证券 | 景丹阳 | 维持 | 增持 | 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报告:下游多领域高景气带动业绩增长,募投项目推进顺利 | 2025-05-01 |
斯瑞新材(688102)
事件:
2025年4月29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3.30亿元,同比增长12.73%;实现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16.17%。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19.79%,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31.62%。
观点:
下游多领域景气度提升,公司产品拓展成效显著,推动业绩增长。
2024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客户拓展,在主营业务各个领域均取得进展。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方向,国际市场开拓效果显著,同时商业航天需求增长,带动收入、毛利共同向上,2024年收入增长10.63%,毛利率较上年增加2.01个百分点。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方向,积极推进研发创新和工艺改进,收入增长19.21%,毛利率较上年增加4.85个百分点。医疗影像方向,受国产替代和高端化趋势推动,公司相关产品通过大客户验证、逐步实现批量供应,半导体方向产品实现批量供应,实现收入增长24.61%、毛利率同比增长7.16%。同时,高性能铬粉受下游行业阶段性影响,有关客户收入降低影响公司收入。整体而言,除铬粉受行业阶段性影响外,公司主要业务均实现收入、利润稳健增长。
核心产品持续拓展,募投项目进展顺利。2024年10月30日,公司公告定增计划,拟募集总金额不超过6亿元,募投项目包括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组件产业化项目一阶段及年产3万套医疗影响装备等材料及零组件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公司调研判断包括医疗影像、航天发动机在内的下游行业情况,从实际需求出发,扩大具有高成长性领域产能,保障长期增长。此外,2024年公司年产2000吨高纯金属铬材料项目正常投运,主要面向两机业务及火电方向需求;核电、医疗等方向产品拓展顺利,有望带动公司业绩长期增长。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2024年公司2000吨材料项目正常投运,面向两机业务及火电方向需求,2025年铬粉收入有望回归正增长;核电、医疗等方向产品拓展顺利;定增募投项目将扩大商业航天、医疗影像方向需求,大客户推进顺利。基于以上假设,我们略微调整公司2025-2026年盈利预测(原值1.8/2.32亿元),预计公司2025-2027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52/1.99/2.51亿元,对应PE分别为56.2/42.9/34.1倍。我们选取博威合金、钢研高纳、西部超导作为可比公司,公司估值较可比公司平均估值较高,我们认为公司液体火箭发动机内壁材料、医疗影像等业务具备高科技属性与高成长性,可以给予一定估值溢价,当前估值存在合理性,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铜价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业务拓展存在不确定性;关税政策变化超预期;汇率波动风险;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数据引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