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勃股份(301225)
深耕汽摩进气系统领域,拓展新能源业务打开成长空间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汽摩进气系统领军企业。2005年,恒勃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从事摩托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业务,同时开始开发汽车空滤器产品;2007年,凭借与广汽传祺、吉利等客户合作,正式进入汽车零部件配套市场,推出汽车进气系统关键产品;2008年,公司独家起草《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滤清器》行业标准;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加速资本化进程;2020年,成立恒倍康医疗器械,推出空气消毒机等产品,拓展医疗大健康业务;2023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目前,公司已在浙江台州、广东江门、重庆铜梁和江苏常州形成四大产业基地,具备规模化制造与快速响应能力。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进气系统与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业务覆盖传统燃油车、新能源和摩托车等领域。公司专业从事ICE&HEV进气系统、燃油蒸发系统、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氢燃料电池阴极过滤系统及智能仪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及通用机械等行业。公司主营业务以汽车和摩托车进气系统及配件为核心,2025年上半年营收占比超90%。公司的主要产品可划分为以下四种:
汽摩进出气系统及零部件:公司核心产品覆盖汽车与摩托车两大领域的进气系统及关键部件,其中汽车板块主要包括空气滤清器、节气门体、进气歧管、空气导管及炭罐产品,摩托车板块则以空滤器总成与炭罐为主,产品具备高过滤效率、容量大等优异性能。2022-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汽车发动机进出气系统零件分别占营收总额的53.80%/58.33%/61.26%/60.23%;2022-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摩托车配件分别占营收总额的37.29%/34.05%/32.47%/34.60%,近年业绩保持稳定。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公司依托在传统进气系统领域的技术积累,积极拓展至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目前,其产品系列已涵盖冷却水壶、膨胀箱等关键部件,并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在集成化方面,公司成功开发了水侧分流板与冷却液流体模块。在新能源液冷管路系统领域,公司采用一体化集成设计水侧流道板&膨胀箱设计方案,打通电驱、电池、乘员舱等领域,并降低热泵低压侧不可逆损失,实现整体系统精简、能效最优的表现。公司基于此技术开发的冷却管路产品,已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及储能电池领域取得较大进展,相关研发成果已递交专利申请。
智能仪表(TFT屏显示模组):公司基于摩托车MKMOTOR平台、电动车EK-BIKE平台、沙滩车AK-AUTO平台、四轮车仪表平台开发,已成功开发了多款集成信息显示、数据交互与车辆控制的综合平台。其不仅能将车身ECU进气量和转速,扭矩和喷油等相关数据实时采集并可视化以辅助驾驶决策、降低油耗,更能通过蓝牙与移动终端无缝连接,将导航、路况等信息安全投射至仪表屏,显著增强骑行体验。
燃料电池阴极过滤器:在燃料电池阴极过滤器领域,公司已掌握关键过滤效能的技术参数优势,并持续研发新型过滤材料以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当前,公司的研发项目包含氢燃料电池排气系统、去离子器、电堆端板及储氢瓶等多个核心部件,相关材料与产品已完成前期调研与性能测试,并同步进行相关专利的申请。
公司业绩稳步上升,战略布局持续深化
规模持续扩张,营收稳健增长。公司2020-2024年营收分别为5.73/6.33/7.13/7.85/8.65亿元,YoY分别为+15.85%/+10.43%/+12.62%/+10.15%/+10.15%,CAGR为10.8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5/0.95/1.04/1.15/1.31亿元,YoY分别为+80.35%/+47.32%/+8.91%/+10.44%/+14.23%,CAGR为19.15%。最新报告期内,2025Q1-Q3公司实现营收7.31亿元,YoY+19.09%;归母净利润为0.94亿元,YoY+8.8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87亿元,YoY+8.65%。公司业绩主要受到整车厂产销量的影响,近年来摩托车及汽车销量整体稳步上升,公司业绩呈稳健增长趋势。
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费用率整体稳中有降。公司2020-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5.32%/35.06%/32.98%/31.33%/32.53%,近年来毛利率稳定在30%以上,公司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技术优势与产品高自制率为主要原因。费用率方面,2024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73%/7.63%/6.13%/-0.69%,YoY-0.30/+0.11/+0.27/+0.20pct;2020-2024年期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24%/6.16%/5.75%/5.86%/6.13%,公司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及创新能力;2020-2024年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6.06%/15.80%/15.01%/14.52%/14.80%,整体呈稳中有降趋势。
持续拓展客户与新材料、新技术,加速全球化布局。公司未来发展路径清晰,其战略布局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①客户扩张:在新能源汽车进气系统领域,公司积极开拓新能源知名及新势力品牌如理想、小鹏、问界、智界、零跑、岚图等。同时,公司持续拓宽新能源热管理系统产品配套范围,冷却水壶、膨胀箱已批量供应广汽、吉利、赛力斯等主流车企;水侧分流板与冷却液流体模块获浙江三花13个项目定点;液冷管路系统取得广汽、吉利、卡斯迪、禾迈等客户多个量产项目。②新产品:公司基于多平台车载智能电子产品研发能力,覆盖钱江、本田等海内外知名摩托车、电动车厂家。③新技术:公司从材料聚合开始打通改性注塑一体化全链条,获取PEEK树脂后进行改性和一次注塑成型,以功能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定位切入高壁垒领域。④全球化战略:公司计划以新加坡为中心构建辐射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的“三角协同”制造网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研发创新优势显著,大客户发展战略奠定未来成长基础
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多方面夯实竞争壁垒。公司依托多方面综合优势,构建了从同步设计到生产验证的一体化竞争壁垒。①研发创新技术:公司掌握ICE与HEV进气系统、燃油蒸发系统及新能源热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具备独立的CAE仿真与NVH分析能力,可实现与整车厂的同步开发,并提前布局国七排放标准。②实验室设备:公司拥有CNAS认可的实验中心,配备150余台设备,覆盖原材料至产品耐久性等100多项检测项目,获吉利、广汽等主流车企认证,检测能力通过募投项目持续强化。③工艺技术:公司深耕模具开发与多种成型焊接工艺,如HDPE吹塑、注塑及高频振动摩擦焊,能够同时保障产品精度与成本效率。④产品质量:公司通过材料替代(如TPC/TPV代替橡胶)、材料改性及结构优化等方式,实现零部件轻量化,显著降低整车重量。目前,公司产品在摩托车领域的市场份额约为45%,稳居行业领先位置;在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约为15%,未来具备较大发展空间。
客户资源优质,驱动多领域业务协同成长。公司坚持大客户发展战略,通过多层次、高质量的客户资源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①摩托车领域:公司与雅马哈、本田、铃木及豪爵等全球头部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合作,传统优势持续巩固。②汽车领域:公司已实现对广汽、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国内主流自主品牌的全覆盖,并通过与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的同步开发项目提升技术协同能力,目前已成为广汽乘用车空滤器与炭罐产品的核心供应商。③通用机械领域:公司与富世华、雅马哈、川崎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
积极切入轻量化赛道,加速开拓新成长曲线
切入高性能改性材料领域,布局特种工程塑料新蓝海。公司与DiscoverMaterialInc.(DMI)合资设立浙江恒勃普利米斯高性能材料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高性能改性高分子材料领域,旨在把握“以塑代钢”和轻量化的产业趋势,整合资源以打造全新的业务增长点。合资子公司主要聚焦于改性高分子材料,例如聚醚醚酮(PEEK)等特种工程塑料,其具备耐高温、耐磨蚀、自润滑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半导体及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领域,能够有效满足市场对零部件轻量化与机械性能提升的迫切需求。
聚焦改性材料研发与精密零部件销售,通过高度客制化扩大业务规模。公司持股80%,DMI以货币及知识产权出资持股20%,此举形成了技术与制造协同的商业闭环。随着未来产能释放与市场渗透的深入,材料销售及零部件业务有望成长为公司的重要营收来源。目前,公司正积极与下游多个行业的头部客户接洽并进行送样测试,未来将通过高度客制化的产品加速市场导入,开拓新的业务成长曲线。
PEEK材料市场空间广阔,未来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球PEEK市场呈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格局,英国威格斯、比利时索尔维以及德国赢创占据全球主要市场份额,2024年产能分别为7150/2500/1800吨。据中研普华预测,2025年全球PEEK市场规模将接近70亿元,2031年将超过131亿元;中国市场规模预计于2025年达到21.8亿元,2031年达到50亿元,2025-2031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4.4%。在此趋势下,公司当前的战略布局有望为其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构筑坚实的护城河。
盈利预测
预测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9.81、11.16、12.70亿元,EPS分别为1.54、1.71、1.94元,公司深耕汽摩进出气系统领域,产品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积极进军新能源车配套产品领域,布局高性能改性材料切入轻量化赛道,业绩有望持续稳步增长,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项目进度低于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