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中银证券 | 武佳雄,李扬 | 维持 | 增持 | 年报业绩符合预期,积极开拓新领域 | 2025-05-07 |
豪鹏科技(001283)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均实现增长,公司积极开拓新客户和新应用领域,营收和利润规模有望增长,维持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1.43%: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51.08亿元,同比增长12.50%;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增长81.43%;扣非归母净利润0.74亿元,同比下降12.38%。公司此前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86-1.10亿元,同比增长70.98%-118.70%,公司业绩符合预期。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显著增长: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收12.25亿元,同比增长23.27%;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903.92%;扣非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公司此前发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0.30-0.35亿元,同比增长846.70%-1,004.48%,公司业绩符合预期。
电池出货量保持增长,毛利率小幅下降:2024年公司凭借产品和技术创新优势,通过拓展更多品牌客户和提升份额,整体出货量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24年全年电池销量5.14万只,同比增长18.32%。分产品看,方形锂离子电池实现营收29.17亿元,同比增长18.54%,毛利率同比下降1.38个百分点至18.42%;圆柱锂离子电池实现营收15.98亿元,同比增长33.30%,毛利率同比下降1.59个百分点至17.95%;镍氢电池实现营收5.36亿元,同比下降18.23%,毛利率同比下降5.44个百分点至11.55%
客户结构多元化发展,积极拓展新领域:未来,公司将继续沿着既定的战略方向,坚持深耕消费类领域,不断提升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供应份额的同时,同步积极开拓新兴领域。公司已成功拓展戴尔、微软、小米、iRobot、云迹等全球科技头部企业,完成客户结构的多元化升级。同时,公司紧密追踪AI+硬件的新市场机遇,深度协同AI眼镜、AI服务器电源(BBU)、四足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细分行业头部品牌商,积极融入客户的价值创造活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估值
结合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均较快增长,公司积极开拓新客户和新应用领域,营收和利润规模有望增长,我们将公司2025-2027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2.91/3.87/4.79元(原预测2025-2026年摊薄每股收益为1.66/2.26元),对应市盈率19.7/14.8/12.0倍;考虑到公司产能整合和新业务拓展仍处于投入期,维持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产业链需求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利波动;产业政策不达预期;储能产品力不达预期。 |
2 | 华鑫证券 | 黎江涛 | 维持 | 买入 | 公司事件点评报告:业绩拐点明确,Ai+战略值得期待 | 2025-05-06 |
豪鹏科技(001283)
事件
豪鹏科技发布公告:2025Q1公司实现收入12.25亿元/yoy+23.27%,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yoy+904%。
投资要点
2025Q1业绩表现强劲,拐点明确
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51亿元/yoy+12.5%,实现归母净利润0.91亿元/yoy+81%,盈利不断改善。2025Q1公司实现收入12.25元/yoy+23%,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yoy+904%,毛利率16.3%,净利率2.6%。
公司2025Q1表现出极强的韧性,盈利拐点凸显,收入及盈利端均表现出良好增长态势。
市场份额持续扩张,竞争力强化
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回升至12.3亿部,同比增长3.4%。Canalys统计2024年全球出货量达2.05亿台,同比增长5.1%。公司收入端维持强于行业增速,市场份额持续扩张,竞争力进一步强化。
强调技术走出通缩,Ai+战略突飞猛进
锂电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持续下行导致盈利空间压缩,公司积极布局新技术,战略方向围绕Ai+,成功拓展ai眼镜、机器人等蓝海市场。
我们认为,Ai应用爆发式增长,产业趋势明显,而电池环节必不可少,对电池技术及性能要求更高,公司积极与客户研发硅基电池、固态等前瞻性技术,推进Ai+战略,量价齐升可期。
盈利预测
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7、3.97、5.50亿元,EPS分别为3.01、4.84、6.71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8、11、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费用控制不及预期;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Ai应用发展不及预期。 |
3 | 太平洋 | 刘强,梁必果,钟欣材 | 首次 | 买入 | 豪鹏科技点评:AI应用弹性大的优质电池龙头 | 2025-05-02 |
豪鹏科技(001283)
事件:1)近期,豪鹏科技发布2024年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1.08亿元,同比增长12.50%;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增长81.43%。
2)近期,豪鹏科技发布2025年一季报,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25亿元,同比增长23.27%;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903.92%。
点评:
公司定位AI应用的电池配套服务,业绩已经进入上行趋势。豪鹏科技是行业内知名消费电池公司,目前采取“All in AI”战略强势拓展AI应用配套。从最近几个季度的业绩看,公司业务已经走出低谷;未来随着高附加值市场的持续拓展,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从研发投入看,公司针对AI设备高能耗、高散热、轻薄化的技术痛点,重点聚焦高电压正极、高硅负极、叠片钢壳、固态电池四个创新研发方向,将上述技术单独或结合起来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和综合性能表现。
消费电子与AI应用两个行业共振向上,公司有望长期受益。1)从消费电子角度,全球市场趋势复苏态势,且受益于AI的发展:AIPC渗透率在持续提升,智能手机高端化趋势带来高能量密度的消费电池需求提升。2)随着AI应用市场的大发展,AI硬件(AI眼镜、服务器BBU、机器人等)对电池提出“高能量密度+轻量化+长续航”要求,豪鹏科技有望凭借其深厚的电化学平台优势切入头部客户供应链,成为AI+赛道核心供应商。
公司布局已经逐步落地,长期发展空间大。1)从产能方面,公司已建立“一个全球总部+两个产学研基地+一个海外制造基地”的产业布局,惠州+越南工厂全面投产后,全球化服务能力提升。2)公司强化AI+端侧硬件、AI服务器电源(BBU)、具身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及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战略布局和行业突破,部分客户有望在2025年开始贡献增量,特别是在AI眼镜方面;且这些行业大都处于刚刚发展阶段,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归母净利分别为2.47/3.62/4.79亿元;公司业绩已经走出低谷,后续持续受益AI应用端的放量,未来业绩弹性大;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新业务不及预期 |
4 | 国元证券 | 龚斯闻,张帅峰 | 维持 | 买入 | 2024年年报&2025年一季报点评:盈利能力逐步修复,多领域布局AI+端侧 | 2025-05-01 |
豪鹏科技(001283)
事件: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
点评:
公司经营稳健,盈利能力逐步修复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08亿元,同比增长12.50%;实现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增长81.43%。这得益于公司凭借产品技术创新优势,拓展更多品牌客户和提升份额,出货量持续增长。公司销售毛利率为18.23%,保持相对稳定;销售净利率为1.79%,同比上涨0.68pcts。2025年Q1公司实现营收12.25亿元,同比增长23.27%;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903.92%;扣非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增长1384.75%,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多业务协同发展,消费电池稳中有升
公司产品聚焦于消费电池领域,产品包括方形锂离子电池、圆柱锂离子电池、扣式软包与扣式钢壳锂离子电池及镍氢电池;公司多业务协同发展,持续深化核心战略客户,努力提升市场份额,消费电池业务持续稳健增长。2024年方形锂离子电池实现营收29.17亿元,同比增长18.54%;圆柱锂离子电池营收15.98亿元,同比增长33.30%;镍氢电池营收5.36亿元,同比减少18.23%。
突破新兴赛道,多领域布局AI+端侧
公司持续深化“核心业务深耕与新兴赛道突破”双轨发展战略,在巩固消费电子领域头部品牌客户合作的基础上,依托技术创新迭代、柔性制造及规模化批量交付的优势,公司成功拓展戴尔、微软、小米、iRobot、云迹等全球科技头部企业;同时,公司紧密追踪AI+硬件的新市场机遇,深度协同AI眼镜、AI服务器电源(BBU)、四足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细分行业头部品牌商,取得突破性进展。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
公司业务持续增长,盈利能力逐渐修复,Al+端侧多领域布局有望持续带来新的增长点。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62.21/73.37/85.05亿元,同比增长21.78%/17.94%/15.9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0/3.27/4.21亿元,同比增长130.61%/55.46%/28.82%,对应PE为19.33/12.44/9.65。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
5 | 民生证券 | 邓永康,席子屹,李孝鹏,赵丹 | 维持 | 买入 | 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业绩符合预期,盈利能力逐步修复 | 2025-04-28 |
豪鹏科技(001283)
事件。2025年4月27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24年公司全年实现营收51.08亿元,同比增长12.50%;实现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增长81.4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74亿元,同比减少12.38%。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2.25亿元,同比增长23.27%;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903.9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增长1384.75%。
Q4业绩拆分。营收和净利:公司2024Q4营收13.25亿元,同减13.68,环减9.76%;归母净利润为0.14亿元,同增317.45%,环减72.6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0.13亿元,同增208.77%,环减70.05%。毛利率:2024Q4毛利率为14.20%,同比变动-1.11pcts,环比变动-6.38pcts。净利率:2024Q4净利率为1.04%,同比变动+1.45pcts,环比变动-2.37pcts。
多业务协同发展,消费电池盈利稳健。公司深耕消费类领域,不断提升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供应份额,同时依托跨领域技术协同创新,产品的能量密度、续航能力、快充性能及安全性持续提升,技术竞争力强劲。软包锂离子电池方面,实现营收29.17亿元,同比增长18.54%;毛利率18.42%,同比变动-1.38pcts。
圆柱锂离子电池方面,实现营收15.98亿元,同比增长33.30%;毛利率17.95%,同比变动-1.59pcts。镍氢电池方面,实现营收5.36亿元,同比减少18.23%。
深化客户合作,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公司持续深化核心战略客户如惠普、索尼、谷歌、大疆、哈曼、飞利浦、亚马逊、博朗等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联合研发与探索全栈式服务深度融入客户产品生态。此外,依托技术创新迭代、柔性制造及规模化批量交付的优势,公司还成功拓展戴尔、微软、小米、iRobot、云迹等全球科技头部企业,完成客户结构的多元化升级。25年一季度,公司加速AI眼镜客户拓展,目前已与多家新增品牌客户开展送样或审厂工作。
二次回购,彰显发展信心。截至2025年4月9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再次回购公司股3,580,450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4.37%,回购股份的最高成交价为66.00元/股,最低成交价39.01元/股,成交总金额(不含交易费)为198,581,276.32元。再次回购方案已实施完成,彰显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收60.18、69.52、79.2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8%、15.5%、14.1%;归母净利润2.37、3.13、4.0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9.7%、32.0%、30.2%,对应PE为19、14、11倍,考虑到公司客户结构优质,技术优势明显,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
6 | 国信证券 | 王蔚祺,李全 | 首次 | 增持 | 深耕消费电池多年,AI端侧新产品赋能公司长期发展 | 2025-04-18 |
豪鹏科技(001283)
核心观点
公司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81%。根据业绩快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08亿元,同比+13%;实现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81%;估计实现净利率1.8%、同比+0.7pct。根据业绩预告,2025Q1公司实现营收11.50-12.50亿元,同比增长16%-26%;实现归母净利润0.30-0.35亿元,同比增长847%-1004%;净利率估计为2.4%-3.0%,同比增长超2.1pct。
公司深耕消费电池多年,产品布局全面。公司成立于2002年,成立之初聚焦于镍氢电池行业。2008年公司业务拓展至软包锂电池领域。2011年公司开始布局锂电池模组业务。公司目前产品包括方形锂电池、圆柱锂电池、扣式软包电池与扣式钢壳电池、镍氢电池等;产品应用场景涵盖笔记本电脑、手机、智能穿戴、音箱、便携式储能、车载T-box等。根据EV Tank数据,2024年公司在全球小软包电池领域出货量位列全球第六。
消费电池需求回暖,AI端侧新场景赋能公司长期发展。在换机周期等推动下,笔电、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在2024年开始显著回暖。后续伴随国内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需求有望稳中向好。公司与惠普、戴尔、索尼、哈曼等头部消费电子品牌深入合作,营收有望伴随市场回暖而显著增长。此外,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AI眼镜、AI耳机、AI玩具、机器人等新场景蓬勃发展。公司积极与行业领先客户合作,新场景发展有望赋能公司持续增长。
公司布局新技术卡位行业竞争,积极进行产能归集提高运营效率。公司布局硅负极、钢壳电池、半固态电池与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打造更高性能、高性价比的产品,以此实现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此外,公司2023-2024年将相对分散的几个深圳工厂搬迁至惠州基地,以实现产能的相对集中、并助力公司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展望后续,公司规模效应有望陆续体现,盈利能力有望稳中向好。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消费电子需求不及预期;贸易摩擦风险。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综合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我们认为公司股票合理价值在65.8-70.4元之间,相对于公司目前股价有36%-45%溢价空间。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0.91/2.51/3.87亿元,同比+81%/+175%/+54%;EPS分别为1.11/3.06/4.72元,动态PE为44/16/1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