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中邮证券 | 吴文吉,万玮 | 维持 | 买入 | 显示驱动多产品开始放量 | 2024-12-02 |
新相微(688593)
投资要点
深耕显示驱动芯片,产品不断升级迭代。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等为代表的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自身话语权增强,其供应链资源也逐步向中国大陆厂商倾斜。公司产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升级和迭代,从显示技术角度分析,产品支持目前主流TFT-LCD与AMOLED显示技术,且能涵盖QQVGA、WQVGA、VGA、HD、FHD、FHD+、4K/8K等多种分辨率;从面板尺寸的适配度分析,产品支持大中小全尺寸,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智能穿戴、手机、工控显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视、车载显示等。
重视研发投入,显示驱动多产品开始放量。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4231.9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49%,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2.33%,新产品陆续开始导入市场,其中新一代AMOLED显示驱动芯片,运用40纳米高压制程,独有的特殊算法,使曲线或弧线过渡平滑,产品功耗低,色彩逼真,性能优于同类产品;应用于大尺寸面板的显示驱动芯片,可支持120Hz高刷新率,MiniLVDS频率最高支持到465MHz,芯片面积小。未来,公司将继续专注于提供先进的显示芯片,拓展公司TFT-LCD、AMOLED显示驱动芯片、显示屏电源管理芯片和TCON芯片的产品品类,加速Mini/Micro-LED等新型显示芯片以及电子纸等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不断增强竞争壁垒。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0.1/1.0/2.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格局加剧风险;产品推广不及预期。 |
2 | 国金证券 | 樊志远 | 首次 | 增持 | 显示驱动芯片全品类布局,充分受益行业转移及国产替代趋势 | 2024-10-18 |
新相微(688593)
公司简介
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显示驱动芯片领域,产品种类齐全,是少数能够同时提供整合型和分离型显示驱动方案的中国内地厂商之一。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手机、工控显示、平板电脑、IT显示、电视及商显等下游应用场景。公司与京东方、深天马等行业内主流面板厂商,骏遒电子、亿华显示、给力光电等国内知名的显示模组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受益于显示行业回暖,公司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31亿元,同比增长5.43%。
投资逻辑
面板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显示产业链有望充分受益。根据维信诺公告转引Frost&Sullivan的数据,以产量口径计算,2021年全球显示面板行业规模达到2.54亿平方米,2024年全球显示面板行业规模将达到2.74亿平方米。中国大陆显示面板行业起步较晚,但是在政策以及需求的支撑下后来居上,2024年中国大陆显示面板产能在全球的占比有望达到43%。
显示驱动芯片海外厂商主导,芯片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全球显示驱动芯片需求逐渐回暖,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2024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规模约111.3亿美元,同比增长约0.8%。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约77.4亿颗,同比增长约4.9%。公司下游应用领域需求逐渐回暖,根据IDC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和电脑出货量为5.93亿和1.24亿,分别同增10%和2%。海外厂商主导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转引CINNOResearch的数据,2021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前五大的厂商分别为联咏、Silicon Works、奇景光电、三星LSI、瑞鼎,CR5达61.2%。2021年中国内地显示驱动芯片厂商中出货量最高的集创北方占比约4.0%,公司占比约1.2%,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预计2024-2026年公司净利润为0.35亿元、1.21亿元、2.02亿元,对应EPS为0.08元、0.26元和0.44元。我们看好公司作为少数产品种类齐全,能够同时提供整合型和分离型显示驱动方案的中国内地厂商之一。随着下游需求逐渐回暖,同时AMOLED显示驱动芯片以及TCON芯片等新产品进展顺利。我们给予2025年80倍估值,市值96.57亿元,目标价21.01元,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产品迭代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
3 | 中银证券 | 苏凌瑶,茅珈恺 | 维持 | 增持 | 2024Q2业绩环比复苏,新品迭代加速成本优化 | 2024-08-29 |
新相微(688593)
新相微2024Q2营业收入和毛利率环比回升,复苏趋势初步显现。公司推出40nm高压AMOLED DDIC和大尺寸120Hz高刷DDIC,加速成本优化。同时公司持续推进PMIC、TCON等芯片的研发投入。维持增持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新相微2024Q2营业收入和毛利率环比回升,复苏趋势初步显现。新相微2024H1营业收入约2.31亿元,YoY+5%;毛利率约15.9%,YoY-12.7pcts;归母净利润约-0.03亿元,YoY-110%。新相微2024Q2营业收入约1.31亿元,QoQ+31%,YoY+7%;毛利率约17.8%,QoQ+4.4pcts,YoY-8.2pcts;归母净利润0.08亿元环比扭亏,YoY-45%。
新品推出,成本优化,助力2024H1业绩环比改善。根据新相微2024年半年度报告,2024H1全球半导体景气度回升,虽然行业竞争格局依然严峻,但是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加速新品推出并不断优化成本,经营情况环比持续改善。公司新产品包括:1)新一代40nm高压AMOLED DDIC,拥有特殊算法,功耗低而色彩逼真;2)大尺寸面板DDIC,可以支持120Hz高刷新率MiniLVDS频率最高支持465MHz。新产品已经陆续导入市场。
坚持技术创新,推进PMIC、TCON等芯片投入。新相微2024H1研发费用约2814万元,YoY+28%,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约12%。公司坚持技术创新,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新产品线,推进产品升级和优化。目前公司专注于显示驱动芯片赛道,持续拓展TFT-LCD、AMOLED显示驱动芯片、显示屏电源管理芯片、TCON芯片的产品品类,加速Mini/Micro LED等新型显示芯片以及电子纸等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估值
因为新相微2023年实际业绩不及我们原先预期,所以我们下调新相微2024/2025/2026年EPS预估至0.09/0.17/0.24元。截至2024年8月27日收盘,新相微总市值约38亿元,对应2024/2025/2026年PE分别为93.2/50.2/34.0倍。
因为新相微2024Q2业绩环比有显著复苏,我们认为公司经营情况已经出现底部回升的信号,所以维持增持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格局恶化。新技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
4 | 上海证券 | 马永正,潘恒 | 首次 | 增持 | 新相微深度报告:显示驱动芯片龙头,产品多元化布局 | 2024-04-10 |
新相微(688593)
投资摘要
公司作为中国内地少数能同时提供整合型以及分离型显示驱动方案并进行多领域布局的优质企业,具备多年技术沉淀以及与大客户京东方十余年合作经验。公司整合型显示芯片常用于智能穿戴、手机、工控等中小尺寸应用,分离型显示驱动芯片常用于平板电脑、IT显示设备和电视及商等大尺寸应用。
面板行业国产替代进程步入深水期,供应链本土化趋势有望自下而上传导。据CINNO Research数据,2021年中国内地面板产能全球占比约为65%,而上游显示驱动芯片中国内地厂商市场份额仅约16%。显示驱动芯片全球市场空间约为142亿美元(内地市场规模约为65亿美元)。目前全球显示驱动芯片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份额最大的本土厂商为集创北方,2021年全球市占率仅为4%,国产替代需求迫切。
公司作为可穿戴领域整合型芯片龙头,未来有望凭借自有工艺大幅降低成本向高端领域突破。据CINNO Research数据,2021年新相微LCD智能穿戴市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份额占比24.8%。新相微目前正通过外置RAM架构设计技术发力AMOLED产品,其可用90nm制程工艺实现与55nm制程相同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降低芯片面积,其部分产品相较于行业同类产品面积可减少约20%。
大尺寸面板价格率先回暖,公司积极布局分离型显示芯片并加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分离型显示芯片内部主要由显示驱动芯片、时序控制(TCON)和电源管理三类芯片构成:1)分离显示驱动芯片: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国产化率约10%,目前公司已经实现量产并积极进行4K/8K等高分辨率芯片的研发,未来产品有望实现量价齐升;2)时序控制(TCON):该环节国产成熟度最低,公司正在全力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目前产品正处于流片阶段;3)显示电源管理芯片:公司正在进行上海宓芯微电子自由团队的后续组建,正式启动对显示屏电源管理芯片的自主封测。
投资建议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我们预计23-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0.27/0.73/1.32亿元,同比-74.7%/+165.8%/+80.7%,对应EPS分别为0.06/0.16/0.29元,PE为164.15/61.75/34.18。
风险提示
下游终端需求复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
5 | 中邮证券 | 吴文吉 | 维持 | 买入 | 营收同比增长,受益产业转移及DDIC库存去化 | 2024-03-03 |
新相微(688593)
事件
公司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2023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0亿元,同比+12.52%;实现归母净利润2,740.31万元,同比-74.6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114.89万元,同比-77.25%。单Q4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亿元,同比+20.47%,环比-1.60%;实现归母净利润-474.11万元,同比-145.00%,环比-75.9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39.83万元,同比-296.78%,环比-312.82%。
投资要点
营收同比增长,销售数量创新高,利润同比承压。受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和宏观经济及半导体周期变化等因素影响,消费电子等终端市场景气度及需求下降,虽面临艰难的外部环境,公司仍继续保持研发投入、人员扩充、持续丰富和优化产品品类和结构、不断开拓市场领域和客户群体,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及时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快产品迭代以及产品性能和成本优化,最终实现营业收入4.80亿元,同比+12.52%,在行业去库存的大环境背景下,销售数量仍创新高。2023年,由于上游晶圆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调,公司产品价格承受较大压力;同时,受晶圆回货周期、产品封测加工周期较长、及叠加备货等因素影响,公司在积极提升市场份额的同时去库存化、优化库存结构,进而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较多,致公司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023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261.80万元左右,同比下降81.45%;实现归母净利润2,740.31万元左右,同比下降74.6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114.29万元左右,同比下降77.25%。
中国大陆面板产能全球占比已超过65%,DDIC处于产业转移初期,本土化速度远超面板。面板领域大陆已占据6-7成份额。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2016-2021年中国大陆显示面板产能占全球比例从27%上升至65%,CAGR16-2119.21%,预计未来中国大陆显示面板产能占全球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将达到76%。对比之下,DDIC仍处于本土化初期。目前,中国台湾、韩国厂商仍占据全球DDIC行业绝大部分份额,DDIC本土化率尚低,2019年中国大陆DDIC出货量仅占全球5%,到2021年也仅为16%,CAGR19-21高达78.89%。2021年中国大陆DDIC厂商出货量最高的集创北方占比约4.0%,公司占比约1.2%。随着以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等为代表的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自身话语权增强,其供应链资源也逐步向中国大陆厂商倾斜,近年来中国大陆DDIC设计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和产品升级、以及创新应用等要素驱动下,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呈逐步提升趋势。公司2023年产品出货量呈结构性增长,尤其是在智能穿戴等新型终端应用领域的产品市场份额提升较快。预计随着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及产品品类的拓展,公司在国内面板厂的市场份额也会随之增加,未来在分离型产品的占比会上升。
DDIC市场复苏温和,Fabless库存去化接近尾声。根据群智咨询2024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的供需基本平衡,全球DDIC市场需求正在缓慢恢复,但中国大陆智能手机OLED DDIC在2024年下半年可能会出现供应短缺问题。各类DDIC的需求预计在2024年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电视、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DDIC需求预计同比增长5.3%/8.6%/2.7%,同时显示器和平板电脑的需求也会有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分别为1.1%/1.0%。此外,产业链上游的显示驱动设计公司已实现有效去库存,到2023年Q3,库存去化进程已接近尾声,各Fabless公司的库存水平已经趋于正常。部分公司如联咏、瑞鼎等公司的库存已降至2个月以下。预计到2024年Q2,行业内主要Fabless公司的库存将恢复到健康水平。公司对2024年整体持乐观态度,Q1需求端状况良好。从设计公司来看,国内经济处于复苏中,预计行业会出现一部分出清调整,供需关系将持续改善;此外,新生应用场景在不断增多,公司现有产品将持续升级选代并逐步释放新产品。
公司深耕显示驱动行业多年,是中国内地少数能为TFT-LCD、AMOLED两种显示技术提供驱动芯片,且能够同时提供整合型、分离型两种驱动方案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主要分为整合型显示芯片、分离型显示驱动芯片、显示屏电源管理芯片,覆盖了各终端应用领域的全尺寸显示面板,适配当前主流的TFT-LCD和AMOLED显示技术;整合型显示芯片指集成了源极栅极显示驱动、时序控制、电源管理等各类显示相关电路的芯片,一颗芯片即可完成对显示面板的驱动,广泛应用于以智能穿戴和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和工控显示。分离型显示芯片方案是指源极栅极显示驱动、时序控制(TCON)、电源管理三种芯片独立供应。分离型显示驱动芯片、显示屏电源管理芯片主要用于平板电脑、IT显示设备和电视及商显领域。大尺寸显示面板需要多颗显示驱动芯片同时进行驱动,采用分离型显示驱动解决方案为业内主流选择。公司是当前中国大陆少数拥有整合型AMOLED显示驱动芯片设计能力的厂商之一,已于2020年成功量产整合型AMOLED显示驱动芯片产品。
发力创新架构AMOLED芯片、分离型TCON芯片,产品矩阵不断丰富。截至2021年底,公司自主研发的显示芯片相关产品已超过160款,广泛应用于各类消费电子终端品牌,与下游京东方、深天马等行业内主流面板厂商保持长期密切合作。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公司2021年DDIC出货量排名中国内地第五、2021年LCD智能穿戴市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公司预计,2024年除了目前主力产品分离型显示芯片及应用于穿戴领域的整合型显示驱动芯片等会持续增长外,还会向市场推出新品,如AMOLED芯片、分离型TCON芯片等。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4.80/7.07/10.1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736/7882/11802万元,对应3月1日股价PE分别为179/62/4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业转移进度不及预期;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客户导入进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