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 1 | 天风证券 | 唐海清,李泓依 | 维持 | 买入 | 行业回暖驱动营收高增,先进封装布局助力盈利改善 | 2025-09-21 |
甬矽电子(688362)
事件: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028.74万元,同比增长23.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031.91万元,同比增长150.45%;扣非归母净利润0.43亿。
点评:行业回暖叠加客户突破,H1营收高增,Q2盈利拐点显现。公司2025H1营收同比增长主要系:1)行业景气度回升:2025年上半年,随着全球终端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产业链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叠加AI应用场景不断涌现,集成电路行业整体景气度回升明显。8月4日,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宣布,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1,79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环比增长7.8%;2)海外大客户突破及原有核心客户群高速成长:2025H1,公司共有13家客户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4家客户销售额超过1亿元,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海外大客户取得较大突破,前五大客户中两家中国台湾地区行业龙头设计公司的订单持续增长。同时,公司海外客户布局成效明显,在深耕中国台湾地区客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欧美客户群体。
晶圆级封装、汽车电子等产品线持续丰富,“Bumping+CP+FC+FT”一站式交付能力增强。公司坚持自身中高端先进封装业务定位,积极推动二期项目建设,扩大公司产能规模;同时积极布局先进封装和汽车电子领域,包括Bumping、CP、晶圆级封装、FC-BGA、汽车电子等新的产品线,持续推动相关技术人才引进和技术攻关。公司重点打造的“Bumping+CP+FC+FT”的一站式交付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客户群持续扩大,量产规模稳步爬升,贡献了新的营收增长点。2025年上半年,公司晶圆级封测产品贡献营业收入8,528.19万元,同比增长150.80%。同时,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的产品在车载CIS、智能座舱、车载MCU、激光雷达等多个领域通过了终端车厂及Tier1厂商的认证;在射频通信领域,公司应用于5G射频领域的Pamid模组产品实现量产并通过终端客户认证,已经批量出货;AIoT领域,公司与原有核心AIoT客户群保持紧密合作,持续增加新品导入,部分核心客户份额进一步提升。
研发投入保持高强度,积极布局扇出式封装及2.5D/3D封装等先进封装领域。2025H1,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金额达到14,218.1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07%,同比增长51.28%。2025H1,公司新增申请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1项;新增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58项,软件著作权2项。公司通过实施Bumping项目已掌握RDL及凸点加工能力,并积极布局扇出式封装(Fan-out)及2.5D封装工艺,相关产品线均已实现通线,目前正在与部分客户进行产品验证。
智能制造+国产替代降本增效,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团队。公司积极推动智能生产变革,通过数字化工厂建设等多种方式,促进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动态调度。通过不断推动精益生产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坚持不断推动国产设备和材料导入,提升国产替代水平,保障自主可控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运营降本增效。股权激励方面,公司完成了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二个归属期的股份归属事项,向符合授予条件的244名激励对象归属121.353万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占2025H1公司股本总额40,962.593万股的0.30%。
投资建议:公司技术领先性保障产品竞争力,产能释放支撑规模扩张,我们预计2025-2027年营收44.31/54.4/67.88亿元,鉴于公司晶圆级封测产品毛利暂未扭亏,我们下调归母净利润预期,预计2025-2027归母净利润由1.99/3.66/4.34亿元下调至1.85/3.16/4.24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毛利率波动风险、产品未能及时升级迭代及研发失败风险、客户集中度高风险 |
| 2 | 华金证券 | 熊军,宋鹏 | 维持 | 增持 | 客户结构优化&先进封装驱动业绩增长,规模效应显现 | 2025-09-01 |
甬矽电子(688362)
投资要点
行业整体景气度回升&新客户拓展取得突破,规模效应逐渐体现。得益于海外大客户突破及原有核心客户群高速成长,202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0亿元,同比增长23.37%,实现归母净利润0.30亿元,同比增长150.45%;公司共有13家客户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4家客户销售额超过1亿元,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海外大客户取得较大突破,前五大客户中两家中国台湾地区行业龙头设计公司的订单持续增长。随着营收规模增长,规模效应逐渐体现,期间费用率下降明显,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5H1,公司整体毛利率达到15.61%,其中2025Q2单季度毛利率达到16.87%,环比增加2.68pcts;期间费用率方面,管理费用率由2024H1的8.00%下降至6.61%,财务费用率由6.07%下降至5.15%,规模效应逐渐体现。研发方面,2025H1研发投入金额达到1.4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07%,同比增长51.28%;公司新增申请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1项;新增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58项,软件著作权2项。公司通过实施Bumping项目已掌握RDL及凸点加工能力,并积极布局扇出式封装(Fan-out)及2.5D封装工艺,相关产品线均已实现通线,目前正在与部分客户进行产品验证。
“Bumping+CP+FC+FT”一站式交付能力不断提升,打造多个业务增长极。公司重点打造的“Bumping+CP+FC+FT”一站式交付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客户群持续扩大,量产规模稳步爬升,贡献新的营收增长点。2025H1,公司晶圆级封测产品贡献营业收入0.85亿元,同比增长150.80%,预计2025H2将持续保持增长。客户群及应用领域方面,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的产品在车载CIS、智能座舱、车载MCU、激光雷达等多个领域通过了终端车厂及Tier1厂商的认证;在射频通信领域,公司应用于5G射频领域的Pamid模组产品实现量产并通过终端客户认证,已经批量出货;AIoT领域,公司与原有核心AIoT客户群保持紧密合作,持续增加新品导入,部分核心客户份额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海外客户布局成效明显,在深耕中国台湾地区客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欧美客户群体。通过多产品线及多领域布局,公司已经形成了多个业务增长极,为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多维异构先进封装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多维异构先进封装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总投资额为14.64亿元,计划建设期为36个月。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开展“晶圆级重构封装技术(RWLP)”、“多层布线连接技术(HCOS-OR)”、“高铜柱连接技术(HCOS-OT)”、“硅通孔连接板互联技术(HCOS-SI/AI)”等方向的研发及产业化,并在完全达产后形成封测Fan-out系列和2.5D/3D系列等多维异构先进封装产品9万片/年的生产能力。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深化公司在先进封装领域的业务布局,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预计本项目达产年(T+84)营业收入12.39亿元元,净利润3.96亿元。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5.24/55.73/67.06亿元,增速分别为25.3%/23.2%/20.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7/3.42/4.85亿元,增速分别为152.1%/104.8%/41.6%。考虑到甬矽电子“Bumping+CP+FC+FT”的一站式交付能力形成,二期项目产能逐步释放/下游客户群及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叠加中国台湾地区头部IC设计客户收入持续增长&localforlocal供应链趋势下客户持续拓展,盈利能力有望改善,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终端需求不及预期;行业与市场波动风险;国际贸易摩擦风险;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无法如期产业化风险;主要原材料供应及价格变动风险等。 |
| 3 | 天风证券 | 潘暕,李泓依 | 首次 | 买入 | 先进封装深度布局,受益AI+浪潮业绩扬帆起航 | 2025-06-30 |
甬矽电子(688362)
甬矽电子成立于2017年,专注深耕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和测试业务,同时在业绩方面增速凸显。业务方面:公司构建起丰富产品矩阵,涵盖FC类、SiP、晶圆级封装、QFN/DFN及MEMS五大类别,精准锚定射频前端芯片、AIoT、汽车电子等高景气应用领域,深度嵌入半导体产业链关键环节。业绩方面:公司2024年及2025Q1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业绩展望乐观。2024年公司营收达36.0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0.96%,成功扭转盈利颓势,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强劲增长动能,营收9.46亿元,同比提升30.12%,归母净利润0.25亿元,盈利能力随业务拓展与技术赋能显著增强,展现出良好的发展韧性与成长潜力,结合公司高端先进封装产能扩张业绩展望乐观。
公司技术实力深厚且持续迭代,先进封装技术+产能持续发力,持续高筑行业壁垒。技术方面:公司累计持有158项发明专利、239项实用新型专利,筑牢技术护城河。核心技术体系完备,高密度倒装芯片技术保障精细互联,5G射频模组封装适配高速高频场景,更自主创新推出FHBSAP平台,集成Fan-out、2.5D/3D异构集成等前沿封装技术,深度契合AI算力高速增长、汽车电子智能化升级等高增长需求。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6%,持续高强度投入推动技术迭代,加速从研发到量产的转化,确保在先进封装赛道技术领先性与工艺成熟度。产能方面:公司前瞻布局产能,通过二期项目强力扩充高端封装产能,聚焦FC-BGA、Fan-out、2.5D等先进封装技术方向,项目满产后年产能将跃升至130亿颗,大幅提升规模供应能力。一期产线以SiP系统级封装为主,构建基础业务底盘;二期产线着重强化晶圆级封装能力,打通“Bumping+CP+FC+FT”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形成协同效应,既提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又缩短交付周期增强客户粘性,为AI、汽车电子等领域激增的订单需求筑牢产能支撑,匹配行业快速发展节奏。
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覆盖全球头部设计企业,SoC头部客户深度合作,汽车电子与AIoT驱动增长。公司主要客户有恒玄科技、晶晨股份、富瀚微、联发科、北京君正、鑫创科技、全志科技、汇顶科技、韦尔股份、唯捷创芯、深圳飞骧、翱捷科技、锐石创芯、昂瑞微、星宸科技等行业内知名设计公司。公司2024年19家客户销售额超5000万元,其中14家突破1亿元大关,优质客户集聚效应显现,更成功纳入中国台湾龙头设计客户,补强客户生态。下游细分领域多点突破,汽车电子板块:车载CIS、智能座舱、车载MCU等产品历经严苛验证,通过车规级认证,切入汽车电子供应链核心环节;5G射频模组实现量产突破,批量供货支撑通信设备升级;AIoT领域:与头部客户深度协同,新品导入与份额提升双轨并进。海外市场拓展成效初显,收入占比提升至17.65%,未来聚焦欧美市场,凭借技术与产能优势突破海外客户壁垒,培育新增长极,拓宽全球业务版图。
基于公司技术领先性保障产品竞争力,产能释放支撑规模扩张,预计2025-2027年营收将实现阶梯式增长,分别达45.47/56.75/70.9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步增长至1.98/3.66/4.65亿元,成长动能强劲。估值方面,我们选取伟测科技、晶方科技、华岭股份为可比公司。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封测,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前期投入大,适用市净率PB估值。可比公司2026年平均PB倍数为4.36倍。出于审慎性原则,给予公司2026年略低于行业平均的4.3倍PE,目标价32.68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毛利率波动风险、产品未能及时升级迭代及研发失败风险、客户集中度高风险 |
| 4 | 中邮证券 | 吴文吉,翟一梦 | 维持 | 买入 | 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 2025-05-08 |
甬矽电子(688362)
事件
4月23日,公司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6.09亿元,同比+50.96%;实现归母净利润6,632.75万元,同比增长15,971.54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531.26万元,同比增长13,659.71万元。
2025Q1,公司实现营收9.45亿元,同比+30.12%;实现归母净利润2,460.23万元,同比增长6,005.27万元。
投资要点
规模效应逐渐体现,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得益于海外大客户突破及原有核心客户群高速成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6.09亿元,同比+50.96%,实现归母净利润6,632.7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971.54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公司共有19家客户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14家客户销售额超过1亿元,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海外大客户取得较大突破,前五大客户中新增两家中国台湾地区的行业龙头设计公司。随着营收规模的增长,规模效应逐渐体现,整体毛利率回升,期间费用率下降明显,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达到17.33%,较去年同比增长3.42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方面,管理费用率由2023年的9.96%下降至7.38%,财务费用率由6.72%下降至5.53%,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改善。2025Q1,随着全球终端消费市场出现回暖,集成电路行业景气度明显回升、AI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得益于海外大客户突破及原有核心客户群高速成长,公司2025Q1实现营收9.45亿元,同比+30.12%。归母净利润方面,规模化效应致使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降本增效初见成效,2025Q1相比去年同期扭亏转盈,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加6,005.27万元。
聚焦中高端先进封测,有效客户群高速成长。公司坚持自身中高端先进封装业务定位,积极推动二期项目建设,扩大公司产能规模,提升对现有客户的服务能力;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先进封装和汽车电子领域,积极布局包括Bumping、CP、晶圆级封装、FCBGA、汽车电子等新的产品线。公司重点打造的“Bumping+CP+FC+FT”的一站式交付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客户群持续扩大,量产规模稳步爬升,贡献了新的营收增长点。2024年,公司晶圆级封测产品贡献营收1.06亿元,同比+603.85%,预计2025年将持续保持增长。客户群及应用领域方面,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的产品在车载CIS、智能座舱、车载MCU、激光雷达等多个领域通过了终端车厂及Tier1厂商的认证;在射频通信领域,公司应用于5G射频领域的Pamid模组产品实现量产并通过终端客户认证,已经批量出货;AIoT领域,公司与原有核心AIoT客户群保持紧密合作,持续增加新品导入,部分核心客户份额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海外客户布局成效明显,在深耕中国台湾地区客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欧美客户群体。公司将通过市场端和产品端的不断优化,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争取进一步维持营收增长态势。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45.52/56.91/68.60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02/3.55/4.61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57倍、33倍、2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业绩下滑或亏损的风险,产品未能及时升级迭代及研发失败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存货跌价风险,毛利率波动风险,市场竞争风险,行业波动及需求变化风险,全球经济波动的风险,产业政策变化风险。 |
| 5 | 甬兴证券 | 陈宇哲,林致 | 维持 | 买入 | 甬矽电子2024年度业绩预告点评:营收持续高速增长,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 2025-01-20 |
甬矽电子(688362)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实现营收35.00至37.00亿元,同比增长46.39%至54.76%。实现归母净利润0.55-0.75亿元,实现归母扣非后净利润-0.3至-0.2亿元。
核心观点
营收快速增长,盈利持续改善。根据公司公告,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约23.91亿元,按2024年营收预告中值36.00亿元计算,预计同比增速有望达到50.56%。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约为-0.93亿元,2024年有望实现扭亏为盈,按预告中值0.65亿元计算,预计同比增加1.58亿元。Q4单季度收入按预告中值10.48亿元计算,预计同比增长37.89%,环比增长13.67%。根据年报预告来看,公司在Q4仍旧维持了高收入增速与盈利,经营情况持续向好。2024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17.48%,同比增加3.41个百分点,实现其他收益1.23亿元,同比增加0.97亿元。我们认为,公司的盈利改善得益于毛利率的提升与政府补助的增加,未来随着规模效应逐步体现,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AI持续提升先进封装需求,公司有望深度受益。根据公告,公司已经掌握了系统级封装电磁屏蔽(EMI Shielding)技术、芯片表面金属凸点(Bumping)技术、Fan-in技术,并积极开发Fan-out、2.5D/3D等晶圆级封装技术、高密度系统级封装技术、大尺寸FC-BGA封装技术等。根据中国台湾大学和台积电官网资料,在高性能计算领域,CoWoS封装具备整合多个处理器芯片和HBM于同一封装中的能力,从而实现卓越的计算性能和数据吞吐量,这一特性在数据中心、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我们认为,AI浪潮下AI端侧芯片需求大幅提升,公司作为国内众多SoC类客户的第一供应商,有望持续深度受益。
下游客户景气回暖,产能持续扩张份额有望提升。全球半导体行业呈现温和复苏态势,集成电路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所回升,下游需求复苏带动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得益于部分客户所处领域的景气度回升、新客户拓展顺利及部分新产品线的产能爬坡,2024年度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快速增长。公司在晶圆级封装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产品线持续丰富,二期重点打造的“Bumping+CP+FC+FT”的一站式交付能力已经形成,积极拓展包括中国台湾地区、欧美客户和国内HPC、汽车电子领域的客户群体,目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我们认为,公司积极推进产能爬坡,客户开拓顺利,伴随半导体景气复苏下游需求提升,有望持续受益。
投资建议
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0.66亿元、2.52亿元、5.2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16、0.62、1.29元,对应PE分别为210.53、54.79、26.09倍。我们看好公司在半导体周期出现复苏后迎来稼动率提升,同时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及自身技术优势快速提升市场份额,通过积极导入先进制程封装产品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风险提示
行业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进展不及预期、产能不及预期等。 |
| 6 | 华金证券 | 孙远峰,王海维 | 维持 | 增持 | 24业绩预计扭亏为盈,持续布局多维异构封装 | 2025-01-12 |
甬矽电子(688362)
投资要点
行业景气度回升/产品线持续丰富,预计24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2024年内,全球半导体行业呈现温和复苏态势,集成电路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所回升,下游需求复苏带动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得益于部分客户所处领域的景气度回升、新客户拓展顺利及部分新产品线的产能爬坡,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快速增长,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毛利率有所回升。(1)营收/业绩方面,根据公司业绩预告披露,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营收在35亿元至37亿元之间,同比增长在46.39%至54.76%之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55亿元至0.75亿元之间。2024Q4年公司预计实现营收在9.48亿元至11.48亿元之间,同比增长在24.74%至51.05%之间,环比增长在2.82%至24.51%之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13亿元至0.33亿元之间。在客户端,公司已成为国内众多SoC类客户的第一供应商,伴随客户一同成长,另外公司在台系客户方面不断推进,持续贡献营收;24Q3单季度毛利率环比下滑,主要是前期投入的设备在三季度转固,使得当期折旧增加,营收规模环比增幅低于转固速度,对毛利有一定影响。(2)产线建设方面,公司在晶圆级封装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产品线持续丰富,二期重点打造的“Bumping+CP+FC+FT”的一站式交付能力已经形成,可以有效缩短客户从晶圆裸片到成品芯片的交付时间及更好的品质控制,持续贡献营收。(3)客户拓展方面,公司已形成以细分领域龙头设计公司为核心的客户群,公司作为国内众多SoC类客户的第一供应商,伴随客户一同成长,在深化原有客户群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包括中国台湾地区、欧美客户和国内HPC、汽车电子领域的客户群体,目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4)稼动率方面,根据公司2024-11-20投资者调研纪要披露,公司WB、QFN、SiP等成熟产线的稼动率一直处于相对饱满的状态,二期新投的晶圆级封测产品线包括Bumping、WLP等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第四季度稼动率将进一步提升。展望2025年,随着新产线的产能的释放和客户端的拓展,公司预计营收整体仍然会保持不错的增长态势,随着营收的增长,规模效应进一步体现。
AI带动算力芯片需求激增,间接带动2.5D/3D封装,公司已完成初步布局。Chiplet方案是将大型系统级单芯片划分为多个功能相同或者不同的小晶粒,每颗晶粒都可以选择与其性能相适应的晶圆制程,再通过多维异构封装技术实现晶粒之间互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得更高的集成度。因此,多维异构封装技术是实现Chiplet的技术基石,其主要包括硅通孔技术(TSV)、扇出型封装(Fan-Out)、2.5D/3D封装等核心技术。在高算力芯片领域,采用多维异构封装技术的Chiplet方案具有显著优势:首先,Chiplet缩小了单颗晶粒的面积,提升了整体良率、降低成本,同时降低了高算力芯片对先进晶圆制程的依赖;其次,采用Chiplet方案的算力芯片升级时可只升级核心晶粒,非核心部分沿用上一代设计,大幅缩短芯片开发周期;最后,Chiplet可以采用同质扩展的方式,通过对计算核心“堆料”的方式,迅速突破芯片面积限制,达到更高算力。根据Yole统计数据,受益于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应用对高算力芯片需求的爆发,2.5D/3D封装将成为先进封装增速最快的领域,其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的94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225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约为15.66%。
投资建议:根据公司营运节奏,我们调整原有业绩。预计2024年至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6.69/45.62/54.24亿元,增速分别为53.5%/24.3%/18.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4/2.02/3.27亿元,增速分别为168.4%/217.1%/61.4%。考虑到甬矽电子“Bumping+CP+FC+FT”的一站式交付能力形成,二期项目产能逐步释放/下游客户群及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叠加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头部IC设计公司拓展取得重要突破,盈利能力有望改善。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终端需求不及预期;行业与市场波动风险;国际贸易摩擦风险;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无法如期产业化风险;主要原材料供应及价格变动风险等。 |
| 7 | 海通国际 | Weimin Yu,Haofei Chen | | 增持 | 首次覆盖:市场景气复苏,净利润大幅度增长 | 2025-01-05 |
甬矽电子(688362)
投资要点: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高增。公司前三季度营收25.52亿元,同比+56.43%,归母净利润0.42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26亿元;毛利率17.48%,同比+3.41pct,净利率1.66%,同比+9.02pct。
单季度营收连续四季度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Q3营收9.22亿元,同比+42.22%,归母净利润0.30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11亿元;毛利率16.54%,同比-0.39pct,净利率3.29%,同比+9.62pct。
行业整体景气度回升,叠加新客户拓展取得突破。2024上半年,公司共有14家客户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3家客户销售额超过1亿元,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
晶圆级封装、汽车电子等产品线持续丰富。“Bumping+CP+FC+FT”的一站式交付能力形成,下游客户群及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汽车电子领域方面,公司产品在智能座舱、车载MCU、图像处理芯片等多个领域通过了终端车厂及Tier1厂商的认证;射频通信领域方面,公司应用于5G射频领域的Pamid模组产品实现量产并通过终端客户认证,已经批量出货;客户群方面,在深化原有客户群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头部客户在内的大客户群并取得重要突破。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布局扇出式封装及2.5D/3D封装等先进封装领域。2024上半年,研发投入金额达到9398.4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77%。公司通过实施Bumping项目掌握的RDL及凸点加工能力,并积极布局扇出式封装(Fan-out)及2.5D/3D封装工艺,持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全球半导体行业呈现温和复苏态势,集成电路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所回升,下游需求复苏带动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部分客户所处领域景气度回升、新客户拓展顺利,同时部分新产品线产能爬坡。
加大研发投入,费用率持续优化。24Q3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1.05%、7.34%、5.93%、6.58%,分别同比-0.19pct、-3.84pct、+0.18pct、+0.28pct。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2.70亿元、42.07亿元、51.5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8亿元、1.68亿元、3.22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21元、0.41元、0.79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5年PE85x对应目标价34.85元,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