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东兴证券 | 刘航,李科融 | 维持 | 买入 | 2025年半年报业绩点评:收入同比增长10.01%,湖南、越南工厂逐步投产中 | 2025-09-10 |
统联精密(688210)
事件:
2025年8月27日,统联精密发布2025年半年报:公司2025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2亿元,同比上涨10.01%,扣非归母净利润20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4.93%。
点评: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2亿元,同比增长10.01%,非MIM精密部件业务需求增长。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2亿元,同比增长10.01%,扣非归母净利润20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4.93%,毛利率为32.15%,同比下降8.76pct。受益于客户非MIM精密部件业务需求的增长,公司营业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由于公司用于推进技术创新和扩充管理人员的新增投入增加,新增投入尚未产生规模化收入,使得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受到影响,新增费用未能有效摊薄,盈利能力尚未释放,导致利润水平发生波动。随着相关业务的需求释放,预计在后续盈利能力将逐步恢复。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5015.0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7%。2025上半年公司合同负债为685.62万元,同比增长29.63%。
加大对轻质材料的研发,湖南/越南工厂逐步投产中。公司加大了在钛合金、镁合金、铝合金、碳纤维等轻质材料产业化应用方向的研发投入,着力打造适配新型智能终端轻量化需求的零组件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有序推进新增生产基地的投产,同步大力推进越南工厂、湖南工厂等新生产基地的投产进度,目前,公司湖南长沙工厂和越南工厂均已通过部分目标客户的审核,正在根据客户的需求,分批购置设备,逐步投产的进程之中。加快半固态压铸、3D打印及碳纤维相关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的产线建设。公司用于满足精密零部件轻量化以及性能提升的铝合金粉末注射成形技术研发已进入验证优化阶段。
轻量化成为新型智能终端的重要创新方向之一。公司的产品以定制化为主,以收入来源来看,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新型消费电子领域,涉及折叠屏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触控电容笔、智能穿戴设备、航拍无人机、运动相机等。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端侧AI功能的持续成熟,消费电子厂商加速将AI能力部署至终端设备。鉴于端侧AI功能使用频率与其在多场景下实现人机直接交互的能力高度关联,智能终端设备的轻便性与便携性已成为消费者购机决策的关键要素。在此背景下,轻质材料的应用已逐渐成为消费电子结构件轻量化迭代的核心方向之一。其中,以钛合金、镁(铝)合金以及碳纤维为代表的轻质材料,与以3D打印、半固态压铸为代表先进制造工艺,协同创新组成的差异化技术解决方案。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拓展了端侧产品的应用场景和价值边界,为行业开辟了全新的增长维度,创造出超越传统硬件升级的增量需求,推动整个消费电子产业进入新的创新周期。
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公司是MIM行业后起之秀,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在新型功能性材料、新型轻质材料以及3D打印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方面积极投入,业绩有望逐步释放。我们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63,1.07和1.54元,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市场竞争加剧;(2)扩产进度不达预期(3)技术迭代风险。 |
2 | 中邮证券 | 吴文吉 | 首次 | 买入 | 统合精工,联动智造 | 2025-07-30 |
统联精密(688210)
投资要点
生成式AI技术快速演进,新一轮AI硬件创新浪潮掀起。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电子与智能硬件正迎来全面革新。在这一硬件创新浪潮中,折叠屏手机、AIPC、智能眼镜及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依托AI算法对交互体验进行多维度优化,并结合高算力芯片与轻质材料的集成应用,不仅在产品形态上实现了迭代升级,更推动产品从“功能设备”向“智能伙伴”转型,个性化、自主化与跨设备协同成为核心趋势,有效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的满意度,同时在移动办公、健康管理、娱乐社交等多元场景中培育出广阔的增量市场空间,显著激发了用户的换机意愿与消费活力。
产品前瞻布局,满足结构件轻量化及高性能迭代需求。公司围绕着新材料的应用,在能力边界范围内不断拓展多样化精密零部件的精密制造能力,覆盖MIM、激光加工、线切割、CNC加工、冲压、精密注塑等,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定制需求。在当前新型智能终端产品不断追求更轻、更薄、更高性能的趋势下,终端厂商对结构件和外观件的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标准,传统材料难以满足当前终端厂商对以折叠屏手机、AI眼镜等为代表的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的轻量化与高强度需求。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在新型功能性材料、新型轻质材料以及3D打印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方面积极投入,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柔性化的生产交付能力,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供应链成本,持续深化公司与客户的协同创新关系,增强与客户的合作粘性,在客户选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先发优势。
拟发行可转债,强化技术布局。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5.95亿元,其中新型智能终端零组件(轻质材料)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金额4.65亿元(项目投资总额为4.91亿元),剩余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新型智能终端零组件(轻质材料)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将通过构建适配以钛合金、镁铝合金、碳纤维为代表新型轻质材料的智能化生产制造工艺体系,推动各类新型材料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不仅能够满足客户对“一体化”“轻量化”“高性能”零组件的需求,还将推动公司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向覆盖材料研发、工艺优化及设计创新的全链条技术服务商的角色转变,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2/15.2/21.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9/3.3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项目推进未达到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
3 | 东兴证券 | 刘航,李科融 | 维持 | 买入 | 2025年一季报业绩点评:收入增长33.93%,积极布局3D打印等技术 | 2025-05-09 |
统联精密(688210)
事件:
2025年4月29日,统联精密发布2025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33.93%;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74.27万元,同比减少1192.96万。
点评:
公司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3.93%,毛利率为31.05%,同比增加8.49pct,业绩明显提升。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33.93%,公司其他金属工艺制品及塑胶制品业务收入增长带动公司营收增长。同时Q1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74.27万元,同比减少1192.96万,目前公司处于投入期,受客户需求季节性波动,短期盈利受到一定影响。公司1Q25毛利率为31.05%,同比减少9.34pct,环比减少1.33pct,主要是由于前期为了满足客户扩大的产能需求而新增的人力投入和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产品单位成本有所增加,毛利率水平发生波动。
公司积极布局3D打印等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做技术储备。3D打印以“复杂结构自由成型”为核心优势,可突破传统减材或等材工艺的限制,实现如内部镂空、多孔晶格、异形曲面等复杂结构,通过算法生成最优力学结构。根据CCID统计的数据,2021年中国3D打印产业规模达到261.5亿元,同比增长了34.1%。近两年来,不少消费级的3D打印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迅速,预计2023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在AI浪潮的推动下,终端设备轻量化、集成化、功能复合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公司将持续加大对钛合金等新型轻质材料应用及3D打印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顺应人工智能向终端加速渗透的趋势以及市场的变化,为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做技术储备。
公司稳步推进新增产能落地,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基于客户需求推动及未来发展需要,公司在现有产能高效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海内外新增产能落地,为湖南长沙工厂以及越南工厂投产前期准备工作。目前,两个工厂均已通过部分目标客户的审核,部分目标客户已经完成场地审核工作进入分批投产阶段。贴近市场、分散风险的产能布局有利于公司后续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动效应中受益。
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公司是MIM行业后起之秀,业绩快速增长。我们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90,1.40和1.97元,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市场竞争加剧;(2)扩产进度不达预期(3)技术迭代风险。 |
4 | 国金证券 | 樊志远,丁彦文 | 维持 | 买入 | 双业务协同发展,持续拓展下游应用场景 | 2025-02-21 |
统联精密(688210)
事件
2月20日,公司在互动问答中反馈了智能眼镜相关的业务情况,公司在智能眼镜领域具备一定的技术储备,尤其是在精密结构件方面,能够提供包括镜框、镜腿、光学组件固定结构件以及内部电子元件支撑结构件等产品。未来公司将继续围绕MIM及非MIM业务线,拓展智能穿戴领域的技术应用,致力于成为精密零部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点评
MIM与非MIM业务协同发展,带动公司成长。公司同时布局MIM精密零部件业务以及CNC、激光加工、精密注塑等其他制造工艺的规模化生产,以满足终端客户多样化需求。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92亿元,同比+60.91%;实现归母净利润0.52亿元,同比+124.30%,单Q3实现营收2.27亿元,同比+41.89%,实现归母净利润0.11亿元,同比-18.18%。随着新业务、新项目的需求释放,公司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整体盈利能力持续修复与改善,毛利率也有望逐步提升。
公司持续增大研发投入,不断拓展下游应用场景。公司深耕MIM工艺,推进生产智能化、自动化,同时凭借MIM业务的客户资源、技术体系,开拓CNC、激光切割等非MIM生产工艺。目前对于新材料、新工艺及新项目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迭代创新,加大对转轴类精密零部件加工技术、3D打印技术、钛合金材料、医疗类精密金属加工及自动化升级的开发研究,为公司发展战略夯实技术储备。展望未来,MIM用材料逐步多元化,磁性功能材料和高强度合金材料是热门需求;产品应用领域多样化,延伸至折叠屏手机、AI眼镜、汽车和医疗器械。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0.85、1.31、1.88亿元,同比+44.66%/+54.43%/+43.06%,对应PE为42、27、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不及预期的风险;苹果产业链依赖严重的风险;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单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