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 1 | 国元证券 | 彭琦 | 维持 | 持有 | 25年三季报业绩点评:25Q3业绩创新高,盈利能力持续修复 | 2025-10-30 |
强瑞技术(301128)
报告要点:
10月29日,公司发布2025Q1-Q3业绩公告,25Q1-Q3营收实现13.72亿元(YoY+74.72%),归母净利1.16亿元(YoY+46.06%),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6.17%和10.39%。单季度25Q3方面,公司营收实现5.32亿元(YoY+74.86%,QoQ+1.76%),归母净利实现0.61亿元(YoY+91.54%,QoQ+42.08%),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30.84%和13.47%。
业务多点开花带动公司业绩稳定增长。25Q3公司持续受益于智能系统模块搭载量提升带动检测需求增长,叠加公司产品由单站设备向多站连线设备及大型线体设备延伸,公司汽车业务持续增长。同时,核心客户服务器及通信基站出货量增长提振公司散热器产品需求。此外,公司移动终端业务受益AI、折叠屏、电池续航等技术驱动的换机需求,及公司针对苹果产业链的工业自动化设备、治具及零部件业务的持续拓展,且公司在VR/AR/XR领域的产品持续出货,公司25Q3业绩创新高。我们认为公司25年营收达到19.50亿元,同比增加73.10%。
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改善。自25Q1以来,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持续修复,主要系一季度为公司产品的打样验证期,研发订单远高于量产订单,后续季度随着量产订单的增加,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改善。此外,部分毛利率较高的超高精度治具和零部件等产品的订单增加,进一步加速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
我们预测公司25-26年营收19.50/25.52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96/2.97亿元,对应PE分别为51/34倍,维持“持有”评级。
财务数据和估值
2024A2025E2026E
注:市场预期为Wind一致预期,股价为2025年10月29收盘价
风险提示
上行风险:下游景气度加速提升;产能项目加速落地;产品导入客户顺利下行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品导入客户不及预期;其他系统性风险 |
| 2 | 国元证券 | 彭琦 | 维持 | 持有 | 公司25年中报业绩点评:多业务协同驱动高成长,智驾与散热器表现亮眼 | 2025-08-28 |
强瑞技术(301128)
8月25日,公司发布2025年中报。2025H1,公司营收实现8.40亿元,YoY+74.64%;归母净利实现0.55亿元,YoY+15.57%;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3.21%和8.43%。单季度2Q25来看,公司营收实现5.23亿元,YoY+58.04%,QoQ+65.10%;归母净利实现0.43亿元,YoY-0.82%,QoQ+259.05%;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3.43%和10.33%。
公司持续拓展智能汽车领域,业绩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公司上半年智能汽车业务收入1.87亿元,同比增加203%。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智能系统控制模块搭载量提升带动检测需求增长,同时公司推动产品由单站设备向多站连线设备及大型线体设备延伸,提升设备价值量与差异化竞争力。
散热器业务增长带动公司业绩弹性。公司子公司三烨科技与维玺温控的散热器业务上半年实现营收1.35亿元,同比增长53%,主要为通信、AI服务器及半导体行业提供风冷与液冷散热解决方案,增长主要源于核心客户服务器及通信基站产品出货量激增的带动。此外,公司还为AI服务器客户的数据中心生产线配套提供治具和设备产品。
移动终端行业需求增速趋缓,公司持续突破实现较大涨幅。移动终端电子市场需求趋于稳定,对治具、设备等产品需求增速趋缓,但公司该业务上半年收入4.06亿元,同比增加47%。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AI、折叠屏、电池续航等技术创新驱动换机需求,下游需求有所复苏,及公司重点针对苹果产业链的工业自动化设备、治具及零部件业务的拓展成效明显,且公司加码VR/AR/XR领域产品的研发,提供射频与声光电测试设备,出货量提升。
技术革新及市场替代提振公司无刷电机业务。公司外延并购拓展无刷电机业务,上半年收入4300万元,应用于小米、追觅、iRobot等品牌的扫地机器人产品线。业务增长主要来自AI大模型与3D视觉技术融合推动国产扫地机器人出货提升,及凭借性能优势替代传统有刷电机。
我们预测公司25-26年归母净利为1.88/2.84亿元,对应PE为57x/38x,给予公司2026年40x估值,对应目标价110元,维持“持有”评级。财务数据和估值
2024A2025E2026E
注:市场预期为Wind一致预期,股价为2025年8月26日收盘价
风险提示
上行风险:下游景气度加速提升;产能项目加速落地;产品导入客户顺利下行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品导入客户不及预期;其他系统性风险 |
| 3 | 华鑫证券 | 黎江涛 | 维持 | 买入 | 公司事件点评报告:业绩表现抢眼,新业务增长强劲 | 2025-05-06 |
强瑞技术(301128)
事件
强瑞技术发布公告:2025Q1公司实现收入3.17亿元/yoy+111%,实现归母净利润0.12亿元/yoy+184%。
投资要点
业绩表现抢眼,新业务强劲增长
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11.27亿元/yoy+67%,实现归母净利润0.98亿元/yoy+75%。业务拆分来看,移动终端2024年收入6.78亿元/yoy+30%;智能汽车领域实现收入1.23亿元/yoy+182%;Ai服务器设备实现收入0.65亿元/yoy+135%;散热领域实现收入1.94亿元/yoy+357%。
公司在智能驾驶、Ai服务器、散热等新业务领域增长明显,拉动公司业绩持续高增,未来成长确定性亦强。
淡季不淡,2025Q1表现超预期
2025Q1公司实现收入3.17亿元/yoy+111%,实现归母净利润0.12亿元/yoy+184%,表现超预期。公司在智能汽车、Ai服务器、散热等新业务领域持续发力。智能汽车领域,具体业务包括车载模块性能测试、车灯线体组装和检测,以及智能驾驶控制器模块功能检测等各类整体解决方案,终端应用品牌包括华为全系新能源汽车、引望及比亚迪、仰望等。在Ai服务器领域,公司的核心客户华为早在2019年前后,已开始自主研发采用全液冷机柜解决方案的智能服务器,公司产品包括用于对服务器液冷机柜进行保压、注液、排水烘干、注氮的测试设备。公司的散热器产品主要向通信、AI服务器与半导体行业提供风冷及液冷散热器产品,客户包括华为、超聚变、寒武纪、新华三等。
外延切入机器人领域,成长潜力大
公司拟通过1.5亿现金收购旭益达无刷电机51%股权,该标的2024年收入0.9亿元,净利润0.27亿元,盈利能力强,业绩承诺2025年、2026年累计达到0.65亿元。公司拟通过收购进入电机领域,进一步切入机器人领域。此外,公司2025年4月与湖南超能机器人成立强瑞超能(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聚焦康复、教育等机器人细分赛道。
盈利预测
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5、2.89、4.00亿元,EPS分别为2.78、3.91、5.41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6、18、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费用控制不及预期;新客户、新业务开拓不及预期等;收购不及预期。 |
| 4 | 华鑫证券 | 黎江涛 | 维持 | 买入 | 公司事件点评报告:业绩表现抢眼,新业务增长强劲 | 2025-05-06 |
强瑞技术(301128)
事件
强瑞技术发布公告:2025Q1公司实现收入3.17亿元/yoy+111%,实现归母净利润0.12亿元/yoy+184%。
投资要点
业绩表现抢眼,新业务强劲增长
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11.27亿元/yoy+67%,实现归母净利润0.98亿元/yoy+75%。业务拆分来看,移动终端2024年收入6.78亿元/yoy+30%;智能汽车领域实现收入1.23亿元/yoy+182%;Ai服务器设备实现收入0.65亿元/yoy+135%;散热领域实现收入1.94亿元/yoy+357%。
公司在智能驾驶、Ai服务器、散热等新业务领域增长明显,拉动公司业绩持续高增,未来成长确定性亦强。
淡季不淡,2025Q1表现超预期
2025Q1公司实现收入3.17亿元/yoy+111%,实现归母净利润0.12亿元/yoy+184%,表现超预期。公司在智能汽车、Ai服务器、散热等新业务领域持续发力。智能汽车领域,具体业务包括车载模块性能测试、车灯线体组装和检测,以及智能驾驶控制器模块功能检测等各类整体解决方案,终端应用品牌包括华为全系新能源汽车、引望及比亚迪、仰望等。在Ai服务器领域,公司的核心客户华为早在2019年前后,已开始自主研发采用全液冷机柜解决方案的智能服务器,公司产品包括用于对服务器液冷机柜进行保压、注液、排水烘干、注氮的测试设备。公司的散热器产品主要向通信、AI服务器与半导体行业提供风冷及液冷散热器产品,客户包括华为、超聚变、新华三等。
外延切入机器人领域,成长潜力大
公司拟通过1.5亿现金收购旭益达无刷电机51%股权,该标的2024年收入0.9亿元,净利润0.27亿元,盈利能力强,业绩承诺2025年、2026年累计达到0.65亿元。公司拟通过收购进入电机领域,进一步切入机器人领域。此外,公司2025年4月与湖南超能机器人成立强瑞超能(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聚焦康复、教育等机器人细分赛道。
盈利预测
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5、2.89、4.00亿元,EPS分别为2.78、3.91、5.41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6、18、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费用控制不及预期;新客户、新业务开拓不及预期等;收购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