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研究机构 | 分析师 | 投资评级 | 报告标题 | 更新日 |
| | | 上期评级 | 评级变动 | | |
1 | 国联证券 | 许隽逸,张玮航,申起昊 | 维持 | 买入 | 技术产业化,盈利稳提升 | 2024-10-30 |
三联虹普(300384)
事件
10月28日晚,公司发布三季报,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4亿元,同比+2%;实现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23%。单季度看,公司2024Q3实现营收3.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实现归母净利润8742万元,同比+28%,环比-7%。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差异化项目持续落地
户外用品消费趋势向上,尼龙需求稳健增长,业绩随新订单持续上行,环比略有下跌或是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与此同时,高附加值订单增加致使利润率持续提升,2024第三季度公司净利率已提升至30%,同比+5pct。公司尼龙解决方案已覆盖从尼龙6/66聚合至纺丝的全产业链,有望在本轮尼龙6/66原料释放驱动的产业链扩张中持续打开空间。公司与台华签署的10万吨再生尼龙项目一期已于2024Q2成功交付。差异化项目有望持续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追求绿色再生及创新技术产业化
碳关税和去全球化背景下,再生产业的竞争力趋势性提升,公司化学法再生尼龙、化学法再生涤纶、食品级再生PET、莱赛尔纤维等项目整体优势明显,空间广阔。另外,公司差别化锦纶66一体化解决方案,也有望充分受益己二腈国产化浪潮,关注纺丝级尼龙66切片进展。
资产负债表质量卓越且增加分红
中报后再派息0.91亿元(含税),加上年初1.53亿元(含税),截至2024年10月底,公司当年合计分红2.44亿元(含税)。较好的资产负债表质量和利润为分红提供了基础,公司现有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约21亿元,且几乎无长短期借款。公司ROE亦随资产周转效率和杠杆率提升,前三季度公司年化ROE已提升至13.4%(2023年ROE为12.0%)。
布局差异化且业绩兑现较好,维持“买入”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收入分别为14/17/2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5/4.61/6.46亿元,EPS分别为1.14/1.45/2.03元/股,3年CAGR为31%,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PE为12倍。鉴于公司掌握聚合物产品升级的核心技术,并在尼龙、再生、可降解产业有较为先进的解决方案,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示范项目效益不及预期风险;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核心技术泄露风险;低碳环保政策转向风险;公司分红政策变动风险
|
2 | 民生证券 | 刘海荣,曾佳晨 | 维持 | 买入 | 2024年三季报点评:前三季度业绩增幅明显,看好再生循环事业发展 | 2024-10-29 |
三联虹普(300384)
事件:10月28日,公司发布2024年三季报,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39亿元,同比+1.60%;归母净利润2.61亿元,同比+23.44%;扣非净利润2.62亿元,同比+26.61%;销售毛利率43.02%,同比+3.30pct,销售净利率28.31%,同比+3.55pct。其中,2024Q3单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97亿元,同比+0.27%,环比-10.38%;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28.08%,环比-7.33%;扣非净利润0.87亿元,同比+28.15%,环比-8.54%;单季度销售毛利率43.79%,同比+1.92pct;单季度销售净利率29.66%,同比+5.07pct。
新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进一步推动国内资源循环利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资环集团”)2024年10月18日在天津成立。中国资环集团将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业务层面上,中国资环集团将同步设立多家专业化子公司,业务涵盖线下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和废钢回收、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和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业务、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回收、废有色金属回收以及废塑料回收加工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扶持行业内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健康运营,引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三联虹普致力于再生循环事业的发展:公司与台华新材旗下子公司江苏嘉华签署的化学法循环再生尼龙材料项目成功于二季度交付客户使用,标志着公司化学回收技术首个工业化样板取得成功,系公司基于国际高端再生尼龙材料行业前沿发展趋势的重要布局;此外,子公司Polymetrix与日本Circular PET Co.,Ltd于2022年签署的食品级再生rPET项目是亚洲单体投资最大的rPET项目,合同额约合2.66亿元,该项目已顺利投产并验收,并预计生产的全部再生rPET塑料粒子均可以用于生产再生含量高达100%的rPET包装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此次央企的成立有利于完善国内资源回收网络、有望进一步促进国内资源循环行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公司再生事业的开拓提供前驱动力。
投资建议:公司前三季度业绩稳步增长,同比增幅明显,看好公司“原生+再生”两条业务线共推发展。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6/4.90/5.83亿元,对应10月28日收盘价PE分别为16/11/9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订单进展不及预期;环保政策变动影响再生产品下游需求;新技术工业应用进展不及预期。 |
3 | 天风证券 | 孙海洋,鲍荣富 | 维持 | 买入 | 锦纶下游景气助推公司业绩成长 | 2024-09-02 |
三联虹普(300384)
公司公布2024年半年报
公司24Q2收入3.3亿,同比+0.1%,归母净利润0.9亿,同比+26%,扣非归母1亿,同比+33.5%;
24H1收入6.4亿,同比+2.2%,归母净利润1.7亿,同比+21.2%,扣非归母1.75亿,同比+25.9%。公司24H1分红0.9亿,分红率52.3%。
分产品看,公司24H1新材料及合成材料工艺解决方案收入4.4亿,同比+17.4%,占比68.3%;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工艺解决方案收入1.8亿,同比-18.9%,占比27.5%;工业AI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收入0.2亿,同比-25.8%,占比3.5%;
分地区,公司24H1国内收入5.1亿,同比+39.3%;国外1.3亿,同比-50%。公司24H1毛利率42.7%,同比+4pct;归母净利率27%,同比+4.2pct。
分产品看,公司24H1新材料及合成材料工艺解决方案毛利率43.7%,同比+2pct;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工艺解决方案毛利率40%,同比+11.9pct;工业AI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毛利率39.7%,同比-34.9pct。
从费用端看,公司24H1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2%/5.9%/6.7%/-0.8%,同比-0.1pct/+0.3pct/+0.1pct/+0.1pct。
居民消费模式转变催动户外运动领域民用锦纶纤维需求增长
行业层面,不断推进塑料原级循环利用,化学法循环时机已经成熟;生物基化学纤维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受到推广,更加注重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纤维;化纤企业不断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行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水平提升。
公司研发的高品质尼龙6/66民用纤维连续斩获订单,为业绩成长关键因素
锦纶6纤维仍是尼龙6切片最大应用领域。公司长期从事成纤聚合物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凭借自主研发体系不断引领尼龙6/66纺丝级聚合切片及高品质民用纤维行业的技术进步。公司成功促成了行业领先企业如台华新材、华鼎股份等客户的聚合和纺丝生产技术的进步,成功实现各种高强、细旦、多孔、异形等差别化尼龙6纤维的国产替代,产品差别化率也逐年提升。
公司为顺应客户对项目全过程综合一体化服务的需求,更为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创造更大的营业收入,公司基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范围的价值链分析,立足自身工艺专长,不断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前后两端进行纵向延伸。
公司突破纤维高性能回收关键技术,锦纶化学循环解决方案率先落地公司看好化学法更有利于解决服装废弃物循环再生的处理优势,认定发展化学回收技术是我国塑料行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化学法作为公司下一阶段再生塑料技术的重点布局方向,有助于公司形成物理回收、化学回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全面的废塑料循环技术体系,更大程度匹配低值塑料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场景。
公司与台华新材旗下子公司江苏嘉华签署的化学法循环再生尼龙材料项目成功于第二季度交付使用,接下来公司将积极布局聚酯行业化学法循环,实现从废旧衣物到再生聚酯切片、再生聚酯纤维,再到新衣物的“闭环”绿色循环再生过程。
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是国际先进的PA6/66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技术突破驱动原料跨越发展;掌握全球领先的固相聚合(SSP)超净技术,废旧纺织品再生迎突破;公司突破纤维高性能回收关键技术,开发涤纶、PA化学循环解决方案。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归母净利分别为3.75/4.60/5.71亿元,EPS分别为1.18/1.44/1.79元/股,对应PE分别为11/9/7X。
风险提示:国际经营风险及外汇风险,、技术变革导致的业务波动风险,核心人才流失风险,商誉减值风险等。 |
4 | 国联证券 | 许隽逸,申起昊 | 维持 | 买入 | 业绩超预期,股息率大幅提升 | 2024-09-01 |
三联虹普(300384)
事件
公司发布半年报,2024H1实现营业收入6.42亿元,同比+2%;实现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2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75亿元,同比+26%。
锦纶需求强劲,业绩超预期并再创新高
单季度看,2024年二季度业绩再创新高,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2亿元;归母净利润9433万元,同比+26%,环比+19%。上半年业绩显著提升主要受益于户外用品消费增长的带动,我国锦纶市场规模稳健增长,需求端表现强劲,近年来公司持续研发的高品质尼龙6/66民用纤维技术连续斩获订单。分业务看,新材料及合成材料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实现业务收入4.38亿元,同比+17%,再创新高,毛利率达44%;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业务实现收入1.76亿元,同比-19%,毛利率达40%,公司业界首创万吨级化学法再生尼龙项目完成工程验证,与台华新材签署的化学法循环再生尼龙项目成功于Q2交付使用。
中报额外分红,资产负债表质量卓越
公司中报后拟再派息0.9亿元回报股东,加上年初1.53亿元,2024年以来拟累计分红2.43亿元,股息率达5.8%。较好的资产负债表质量和利润为公司提供了分红基础,公司现有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逾20亿元,几乎无长短期借款、应收账款。ROE亦随资产周转率和杠杆率的提升而提升,中报公司年化ROE提升至13.67%。
积极推进绿色再生及差异化尼龙技术产业化
碳关税和去全球化下,绿色再生产业的竞争力趋势性提升,公司化学法再生尼龙、食品级rPET、莱赛尔纤维等项目整体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另外,公司布局差别化锦纶66一体化解决方案,也有望充分受益己二腈及尼龙66国产化浪潮。
布局差异化且业绩兑现较好,维持“买入”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收入分别为16/20/2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4.7/6.6亿元,EPS分别为1.12/1.46/2.06元/股,3年CAGR为31%,当前股价对应2024年PE为12倍。鉴于公司掌握聚合物产品升级的核心技术,并在尼龙、再生、可降解产业有较为先进的解决方案,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示范项目效益不及预期风险;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核心技术泄露风险;低碳环保政策转向风险;公司分红政策变动风险
|
5 | 民生证券 | 刘海荣,曾佳晨 | 维持 | 买入 | 2024年半年报点评:上半年业绩稳步增长,再生业务样板工程落地 | 2024-08-31 |
三联虹普(300384)
事件:8月29日,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业绩稳步增长,二季度单季度表现优异。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42亿元,同比+2.22%;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21.22%;扣非净利润1.75亿元,同比+25.85%;销售毛利率42.66%,同比+3.96pct,销售净利率27.68%,同比+2.84pct。其中,2024Q2单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32亿元,同比+0.09%,环比+6.89%;归母净利润0.94亿元,同比+26.04%,环比+19.44%;扣非净利润0.96亿元,同比+33.53%,环比+20.74%;单季度销售毛利率47.46%,同比+8.33pct;单季度销售净利率29.24%,同比+4.68pct。
公司新材料及合成板块再创佳绩,尼龙66民用机遇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2024年上半年公司“新材料及合成材料”业务板块实现收入4.38亿元,再创新高。自2022年己二腈技术突破,尼龙66产能扩张预期也将复制尼龙6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规律,促使尼龙66产业链下游各分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逐步完善。公司积极打造以高品质纺丝级聚合及高品质民用纺丝技术为产业链一体化为主线,以差异化、高端化进口替代为目标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公司在尼龙领域高质量发展并保持领先优势。核心技术服务领域的尼龙材料工艺技术解决方案,已覆盖从己内酰胺、尼龙6/66聚合至锦纶6/66纺丝的全产业链范围,在本轮尼龙6/66原料释放驱动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争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再生尼龙化学法技术完成工程验证,亚洲食品级再生聚酯样板工程顺利投产。2024年上半年公司“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业务板块实现收入1.76亿元。其中,公司与台华新材旗下子公司江苏嘉华签署的化学法循环再生尼龙材料项目成功于二季度交付客户使用,标志着公司化学回收技术首个工业化样板取得成功,具有示范效应并为公司贡献收入业绩,系公司基于国际高端再生尼龙材料行业前沿发展趋势的重要布局。此外,子公司Polymetrix与日本Circular PETCo.,Ltd于2022年签署的食品级再生rPET项目是亚洲单体投资最大的rPET项目,合同额约合2.66亿元,该项目已顺利投产并验收,并预计生产的全部再生rPET塑料粒子均可以用于生产再生含量高达100%的rPET包装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投资建议:公司2024年上半年业绩稳步增长,尼龙相关业务板块创新高,再生材料样板工程突破,看好公司“原生+再生”两条业务线共推发展。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8/4.59/5.14亿元,对应8月30日收盘价PE分别为12/9/8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订单进展不及预期;环保政策变动影响再生产品下游需求;新技术工业应用进展不及预期。 |